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张龙竟感觉到了一丝冒犯,莫名的情绪一闪而过,不理解地看着顾正臣:“锦衣卫为何对过去十几年的事这么感兴趣?”
顾正臣看了一眼黄奇,然后对张龙道:“他应该给你说过吧,我听到了墙砖里有人在喊冤。”
张龙脸颊上肉不自然地抖动了下:“事情到了这一步,我已然沦为锦衣卫的阶下囚,你还要用这般言辞嘲讽我不成?黄奇相信城墙之上存在邪祟,相信你是道士出身,相信你与张大真人论过道,可我不信!”
不过都是骗人的把戏!
顾......
朱承志没有回答朱棣的追问,而是缓缓跪下,双手捧起那封信,郑重地递到皇帝面前。
“陛下,李玄真虽已伏诛,但他临死前留下一句话,臣不敢隐瞒。”
朱棣接过信,眼神复杂地扫了一眼朱承志,才缓缓展开。
纸上只有八个字:
**“莲未凋,灯未灭。”**
朱棣眉头紧锁,低声重复:“莲未凋,灯未灭……这是什么意思?”
朱承志神色凝重:“臣不知其意,但李玄真临终前仍念念不忘此语,必有深意。”
朱棣沉吟片刻,终是将信折起,收入袖中,语气恢复冷峻:“不管他留下什么话,他终究是个叛贼。此事到此为止,不得再提。”
朱承志低头应道:“是,陛下。”
……
翌日,朱承志奉旨入宫,觐见太子朱瞻基。
东宫书房内,朱瞻基身着常服,神色平静地坐在案前,见朱承志进来,微微一笑:“朱大人辛苦了。”
朱承志拱手行礼:“殿下言重了,臣不过是尽职而已。”
朱瞻基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宫外的雨丝,缓缓开口:“李玄真死了,是吗?”
朱承志点头:“是。”
朱瞻基沉默片刻,忽然低声一笑:“他终究还是失败了。”
朱承志看着他的背影,语气平静:“殿下可知,他临死前还说了一句:‘真正的变革,才刚刚开始’。”
朱瞻基缓缓转身,目光深沉:“朱大人,你觉得他说得对吗?”
朱承志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缓缓走到案前,取出一枚玉佩,轻轻放在桌上。
“这是什么?”朱瞻基皱眉。
“殿下可认得?”朱承志反问。
朱瞻基盯着那枚玉佩,神色微变:“这是我……送给李先生的。”
朱承志点头:“不错。臣在江南查到,这枚玉佩曾被一名心腹太监连夜送出宫外,最终送到了李先生手中。”
朱瞻基神色微动,却没有否认。
朱承志继续道:“殿下,臣不问您是否知情,也不问您是否参与。但臣想告诉您一句话??李玄真不是为了权力而死,他是为了一个理想。”
朱瞻基缓缓坐下,声音低沉:“理想?”
朱承志点头:“是的。他想要一个不一样的大明,一个不再被权贵掌控、不再被旧制束缚的大明。他以为,只有用血,才能唤醒这沉睡的帝国。”
朱瞻基沉默良久,才缓缓开口:“可他错了。”
朱承志没有否认,也没有附和,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朱瞻基抬起头,目光坚定:“他不该用兵变,不该用流血。大明的问题,不是一场叛乱能解决的。真正的变革,不该是推翻,而是重建。”
朱承志终于露出一丝笑意:“殿下能有此觉悟,臣甚欣慰。”
朱瞻基忽然轻叹:“可惜,李先生听不到了。”
朱承志神色微黯:“是啊,可惜。”
……
三日后,朱承志再次入宫,面见皇帝。
乾清宫内,朱棣面色凝重,手中握着一份奏折。
“朱承志,江南局势尚未完全平定,李玄真虽死,但仍有余党潜伏。朕欲命你继续南下,彻底肃清余孽,你可愿往?”
朱承志跪地叩首:“臣愿往。”
朱棣点头:“好。朕再给你三万精兵,务必在三个月内平定江南。”
朱承志起身,拱手道:“臣遵旨。”
……
当夜,朱承志回到府中,召集王守仁与赵烈。
“我要再次南下。”他开门见山。
王守仁皱眉:“大人,您不是刚从江南回来吗?为何又要回去?”
朱承志淡淡一笑:“李玄真虽死,但他的意志并未消亡。他留下的‘莲未凋,灯未灭’,不是一句空话。我知道,他的旧部仍在暗中活动,而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赵烈沉声道:“那太子呢?您不担心他在您离开后做出什么决定?”
朱承志摇头:“太子已经做出了选择。他不会走李玄真的老路。但他也不会停下脚步。我们能做的,就是为他扫清障碍。”
王守仁沉思片刻,终于点头:“属下愿随大人同行。”
赵烈也道:“属下亦愿随行。”
朱承志看着他们,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好,那我们便再赴江南。”
……
七日后,朱承志率军南下。
临行前,他在东宫外驻足良久,最终只是留下一句话:
“殿下,臣先行一步,愿大明未来,不负今日。”
……
江南,苏州城外,一处隐秘山林中。
一名身穿青衫的男子静静站立,望着远方的天空。
他身边,站着一名女子,正是幽兰。
“先生已死。”女子低声说道,“我们该何去何从?”
男子缓缓开口:“莲未凋,灯未灭。真正的变革,才刚刚开始。”
女子怔住:“你是说……”
男子转头看向她,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们要完成李先生未竟的事业。只是这一次,我们不再用兵变,而是用笔、用言、用心。”
女子沉默片刻,终是点头:“我明白了。”
男子仰望天空,轻声道:“大明,终将改变。”
……
京城,东宫书房内。
朱瞻基站在窗前,手中握着一枚玉佩,神色复杂。
他缓缓开口:“朱大人,你曾说李先生不是为了权力而死。那他是为了什么?”
无人回答。
他轻叹一声,将玉佩轻轻放在案上,低声自语:
“他是为了一个梦。一个关于大明未来的梦。”
窗外,雨停了,阳光洒落进来,照亮了整个书房。
(全文完)
朱承志站在苏州城外的山林间,望着远处的天际,心中思绪万千。这场兵变虽已平定,但李玄真临死前的那句话,始终萦绕在他心头??“莲未凋,灯未灭。”
他明白,李玄真并非为了个人权势而起兵,而是为了一个理想。一个他或许也曾幻想过的大明新局。
可理想终究要面对现实。李玄真选择了用武力破局,而朱承志却始终相信,真正的变革,不该以血为代价。
“大人,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处置李玄真的余党?”王守仁走到他身旁,低声问道。
朱承志沉默片刻,缓缓开口:“李玄真虽死,但他的意志仍在。江南士林中,仍有不少人受他影响,甚至可能已经悄然埋下了新的种子。”
王守仁皱眉:“您的意思是,我们要继续追查?”
朱承志点头:“是的。但不是以镇压的方式,而是以引导的方式。”
王守仁一怔:“引导?”
朱承志转身,目光坚定:“李玄真之所以能掀起这场风暴,是因为大明确实病了。若我们只是剿灭他的余党,而不去正视这些问题,终有一日,还会有人站出来,用同样的方式,挑战朝廷。”
王守仁沉思片刻,终是点头:“属下明白了。那我们该如何做?”
朱承志望向远方:“我们要找到那些真正愿意为大明变革的人,而不是只想着推翻旧制的人。我们要让他们看到,变革不一定需要流血,也可以通过制度、通过律法、通过教育来实现。”
王守仁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敬意:“大人,您真的变了。”
朱承志淡淡一笑:“不是变了,而是终于看清了。”
……
与此同时,在京城东宫,朱瞻基正坐在书房内,手中握着一封密信。
信的内容只有短短一句话:
**“莲未凋,灯未灭。”**
他轻轻放下信,目光深沉。他知道,这句话不仅仅是李玄真留给世人的遗言,更是一种信念的延续。
“殿下。”一名心腹太监低声提醒,“朱承志已经南下,太子是否要有所动作?”
朱瞻基缓缓摇头:“不急。朱承志是个聪明人,他不会一味镇压,而是会寻找真正的变革之路。”
太监不解:“可若是他不理解李先生的意图呢?”
朱瞻基轻叹:“他若不理解,那我们便要让他理解。”
太监沉默片刻,低声道:“属下明白了。”
朱瞻基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皇宫,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坚定。
“李先生走了,但他留下的,不只是一个未完成的梦。”他低声自语,“还有,一个必须由我们来继续的使命。”
……
数日后,朱承志率军进入杭州,开始清查李玄真的旧部。
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他并未大肆抓捕,而是先派人暗中调查,找出那些真正愿意为大明变革出力的人。
“大人,您真的打算赦免他们?”赵烈不解地问道。
朱承志点头:“他们之中,有些人确实参与了兵变,但他们并非为了私利,而是为了一个理想。我不会纵容叛乱,但我愿意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用另一种方式,去实现他们的理想。”
赵烈皱眉:“可陛下未必会同意。”
朱承志淡然一笑:“陛下要的是稳定,而我要的是未来。若我能让这些人放下武器,转而投身于真正的变革,陛下也会看到他们的价值。”
赵烈沉默片刻,终是点头:“属下明白了。”
……
与此同时,在江南的一处隐秘宅院中,幽兰正与几名李玄真的旧部密谈。
“李先生虽死,但他的意志仍在。”她沉声道,“我们要做的,不是继续用武力对抗朝廷,而是要用另一种方式,去推动大明的变革。”
一名年长的儒士皱眉:“可朝廷会允许我们这样做吗?”
幽兰目光坚定:“只要我们不反朝廷,只求变革,就一定有机会。”
另一人低声道:“可朱承志会接受我们吗?”
幽兰轻轻一笑:“他会的。因为他已经明白了,真正的敌人,不是我们,而是那些阻碍变革的腐朽势力。”
众人沉默。
许久,年长儒士终于点头:“好,我们听你的。”
……
朱承志回到杭州府衙,刚坐下,便收到一封密报。
**“幽兰等人正在暗中联络士林,似有重建组织之意。”**
他看完后,轻轻一笑,对身旁的王守仁道:“看来,他们终于明白了。”
王守仁疑惑:“明白什么?”
朱承志缓缓起身,目光深远:“他们终于明白,真正的变革,不该是推翻,而是重建。”
王守仁怔住,随即露出一抹笑意:“属下明白了。”
朱承志转身,望向窗外:“李玄真死了,但他留下的,不只是一个未完成的梦,而是一群愿意继续走下去的人。”
他顿了顿,语气坚定:“我要让他们知道,大明的未来,不是靠兵变,而是靠他们手中的笔、心中的志。”
王守仁深深一拜:“属下愿随大人同行。”
朱承志点头,眼中闪过一抹坚定:“好,那我们就从江南开始,为大明,铺一条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