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类型>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七章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经过这么一个小插曲的打岔, 陆辞缓过这股想笑的劲儿后, 倒没那么紧张了。
    ——尽管连熟悉他的朱说柳七等人都没瞧出丝毫端倪,但他的的确确, 正紧张着。
    群见只有这么一小会儿,他们再依依不舍,也得准备折道去国子监了。
    尽管皇帝自始至终就未曾露面, 陆辞也还是得代表得解举人, 当众进行致辞。
    众人心里难掩遗憾,看向陆辞的眼神,也很是复杂。
    陆辞恐怕是在场中人里唯一一个丝毫不觉惋惜, 甚至还感到几分愉快的了。
    他被引领至队列最前后, 先展颜一笑, 再从容不迫道:“臣希等伏以今上,首善始于京师, 虽以武功克定, 终须用文德致治。天下得以修文,举子兴盛于畋亩, 此盖伏遇尊号皇帝陛下,仰稽古道, 广育英才,发明诏于四海,命兴贤于五湖。臣等谬当诏旨, 粗识文墨, 虽为草野之臣, 求广闻见,望增智虑,幸得天庭之贡。”
    这番主题在拍马屁的致辞,中心极其明确,却不至于过火,可谓中规中矩,很是老练圆滑了。
    让明白人听着会心一笑,面上则诚服地再接一拜。
    陆辞从不曾打算要利用这回的致辞机会来标新立异,只为引起高官的注意力。
    那样做的话,即便成功,于这大庭广众下,也难免落个谄媚今上的嫌疑,平白损了大丈夫的气节。
    倒不如一切让省试的成绩说话。
    唯有真才实学,才能使众人心服口服,而不是走些投机取巧的旁门左道。
    倘若卖弄了这么多小聪明,省试里却落了榜,岂不白费功夫,还滑天下之大稽?
    当然,矜持地吹捧几句陛下英明神武,适当地夸赞一下重文的政策英明,还是很有必要滴。
    陆辞这份致辞稿,可请教过柳七和滕宗谅好几回,确定无误后,才仔细背下。
    能平平顺顺地过了这麻烦事,让听者大略满意,于陆辞而言,就已是足够了。
    见引领他们的知事官向他不着痕迹地点了点头,露出个微不可查的微笑后,陆辞便明白,致辞这关,可算是安然过去了。
    他微微一笑,从容淡定地回到了队列,丝毫没有流露出完成致辞的激动,浑身也不见半点青年人的浮躁,引得左右那些比他岁数大上至少一倍的他地解元侧目不已。
    完成群见后,知事官员就再度领着这七千多人出发,往国子监行去了。
    “这便是今年的得解举人?”
    身着窄袍伫立于窗前,看着举子们远去的赵恒,忽懒洋洋地问了这么句。
    随侍的内臣赶紧回道:“回官家,正是他们。”
    “方才致辞之人,瞧着才丁点岁数,竟已是个解元了?”赵恒很快就丧失了再盯着那乌压压的背影看的兴趣,在内侍们的小心搀扶下,慢吞吞地回到了御案之前,情绪难辨地长叹一声:“倒让我想起十几年前的同叔来了。”
    内臣心念一动。
    晏殊刚离去不久,官家就因心情烦躁,在殿内随意走了走,刚巧听了一段解头的致辞。
    起初只觉那小郎君的嗓音悦耳,致辞间隐约带着优美的韵律起伏,流畅而悦耳。
    再看到那小郎君的模样后,官家就有些怀念当年了。
    当年的神童晏殊,受江南按抚张知白的推荐,引起了爱才的赵恒的重视,直接免了解试省试。
    当晏殊与其他举人同赴殿试一场时,也是这般年少老成,却又胸有成竹的好气魄。
    那内臣自认猜出几分官家心思,便壮着胆子玩笑道:“依臣看,那位解元的模样,可比晏学士的还好一些。”
    赵恒果真龙颜大悦,哈哈笑了起来:“你这大实话,可小心别让同叔听着了!”
    他对晏殊的才干看重是一回事,喜欢晏殊的谨小慎微是一回事,为何那般器重对方,缘由却不落在这两者头上。
    他当初相中晏殊这一神童,屡屡破格提拔时,也正是他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时刻。
    而晏殊也未曾对不起这份期许——其所展现出的才华,足够成就一段君王‘识才辨贤,慧眼识珠’的佳话。
    内侍们不敢吭声,内臣小心翼翼地跟着笑了起来。
    至于那位致辞解元的名姓,赵恒不曾过问,他识趣地不主动提起。
    毕竟才走过解试一关,最困难的省试近在咫尺,言其他都还为时过早。
    谁又知道,那位意气风发的少年郎,究竟会是下一个晏同叔,还是风光一时,之后就名落孙山,籍籍无名呢?
    此时的陆辞还不知在自己的无心插柳下,还真给皇帝留下了那么丁点好印象。
    在随大流循唐制,往国子监谒见过先师后,大多数年纪不小的贡举人已走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
    知事官不动声色地将一切看在眼里,等领着众人出了国子监大门后,便宣布仪式已毕,举子们可各自回去。
    至于派马车挨个接送?
    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可足足有七千多人呢。
    于是这些走得累得半死的贡举人,就又得拖着沉重脚步,往大街上走,直到能租到驴马或车的地方为止。
    不过他们身体虽疲惫,精神上却还亢奋着,一边慢吞吞地挪动,一边与身边人热切地交谈着今日见闻,分享想法。
    而被这一个多月的好吃好喝、加适当锻炼养下来,加上自身具有年轻这项最大优势的陆辞等人,更是半点不觉吃力了。
    思及他们所居的寓所就在州桥附近,从国子监步行过去,虽称不上近,但也算不上多远,所有人一致决定,不与那些人抢车抢马,而直接步行回去了。
    陆辞见朱说他们因没能得见龙颜、而难免有些遗憾,便笑道:“瞻见天表,倒没你们想的那般困难。待到正月十四夜里,君王将携妃嫔,乘舆幸宣德门,先观赏花灯,再驾登门上,观看露台表演。届时早到一些,挤到前头去,也就能看到了。若运气好,还能得赐金瓯御酒,可做浅斟。”
    朱说面露憧憬,柳七和滕子京则不由对视一眼,颇感惊奇。
    他们曾考过一回省试,也曾在京中过过春节元宵,对这些细节当然清楚。
    可陆辞分明从未来过,却也对这些清清楚楚,如身临其境过一般,就很不可思议了。
    陆辞看出他们心里疑惑,笑了笑,轻描淡写道:“我向来有出游前先做调查规划的习惯。况且上回尚书省引试,不就在元宵后一日么?正因如此,我察验时才多关注了些。”
    滕宗谅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摅羽弟着实心细。”
    柳七微眯了眼,嘴上不置一词。
    心里对于此说,则持有十分怀疑的态度。
    根据他对这小饕餮的了解,与其相信对方是为省试操的心,倒不如说是一早就看上元宵佳节时、汴京各个摊席兜售的特色美食了。
    柳七惆怅地叹了口气。
    但怀疑终归只是怀疑,尤其这几人中,对这小饕餮心悦诚服的人占了绝大多数,他贸然开口,怕是会被群起殴之。
    ——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滋味,可真不好受啊。
    陆辞也懒得理老爱作怪的柳七,在一些钻来钻去的小经济手里,随手买了些瞧着就很是清爽可口的梨、藕片,分给几人。
    虽身处在千年前的大宋,但这空气质量,却远不如他预想的好。
    在密州时姑且不觉,大名府时则隐有意识,到了汴京后,就时不时得感受一下现代常见的‘霾’天了。
    而罪魁祸首,自是被京人广泛运用的炭火。
    被汴京中人引以为豪的,家家户户皆烧炭而不烧柴的做法,就给空气带来了极大的污染。
    每逢冬天,更是额外严重。
    朝廷自然不可能对此坐视不理,正因如此,才将广栽植被也算入政绩考核之中,便是为了鼓励各地官员多多种树,有防治水患和污染的环保意识。
    汴京城中绿树成荫,繁花似锦,除了给游人增加出游乐趣外,也是为了治理空气。
    昨夜虽烧了无数炮仗,但今日这霾气,倒奇怪地不算严重。
    道路上也因刚有街道司的人洒水清扫过,而一片整洁,陆辞难得地有了闲逛的心。
    于是,就在一行人即将拐向州桥时,他忽然建议道:“既然今日已出来了,不如就去购置考试用具罢?也是时候准备那些了。”
    笔墨纸砚已然精心挑选好了,陆辞此时所指的,显然不是文房,而是桌椅服饰。
    众人自无异议,便先跟着陆辞到了一间客人颇多的布铺之中。
    “刚入正月,天寒地冻,考场内没有炭盆供暖,也不许带汤婆子,可莫要小觑了这影响。”陆辞一边挑选着用来放入袍子夹层的棉料,一边严肃地叮嘱道:“纵有生花妙笔,若墨汁胶冻,手指僵硬,又如何发挥?”
    众人皆是一副虚心受教的模样,在类似的问题上吃过亏的滕宗谅,更是忍不住惊奇地瞅了想得面面俱到的陆辞一眼,默默地跟着挑了一些。
    唯有柳七还懒懒散散地袖手歪在一边,姿态风流得惹来进出布铺的小娘子们脸红羞涩不说,全然不似要挑选的模样。
    陆辞淡淡地瞟了他一眼,尚未开口,朱说已好心提醒了:“柳兄不备上几件么?”
    柳七挑了挑眉,嫌弃道:“我素来喜着以白绢作底的窄袖紧身袍,若似你们这般塞棉作夹层去,岂不显得很是臃肿,难以入目?”
    “……”
    素来务实的朱说,明显没料到会听到这等理由,很是不可思议地看了爱讲究的柳七一眼,好似看着一个傻子。
    他嘴唇翕动一下,好歹看在自己曾欣赏过对方词作的份上,忍住了没再开口,而是专心挑选自己的棉料了。
    滕宗谅哭笑不得道:“你考试那几日,暂着广袖宽身的款式,不就瞧不出来了?”
    柳七理所当然道:“我素来不喜那些。”
    虽难熬一些,但他也不是没熬过,短短的三个白昼罢了,夜间还可回舍,勉强还受得住。
    陆辞嘴角一抽,因现代时见过无数要风度不要温度的人,对此倒很是理解,于是也未勉强他。
    只在结账的时候,信手拿多几样厚布,一道买了。
    朱说虽留意到了这点,但出于对陆辞一贯的信任,他犹豫了下,什么也没问。
    在陆辞的建议下,几人又跑了趟木匠处,按着每人的身高体型和个人习惯,各自定制了一把带软垫、甚至脚踏的靠背椅。
    这么一来,纵使需要久坐,也不会轻易腰酸背痛了。
    对此,柳七也是无比赞同,一扫刚才的拒绝态度,毫不迟疑地定制了一把。
    桌子方面倒没什么讲究,只要够宽敞平整,高度合适,又不至于超出尚书省对大小长度的限制就行。
    等下了定金,约好后日来取后,陆辞又带着人马不停蹄地赶到牙人处,临时雇了三位绣娘。
    接下来这些天里,就让她们用上刚采买的棉料,为他们缝制考试时专用的保暖衣物。
    除了袍服外,作为保暖物件,加厚添绒的鞋履棉袜自然也是必备的。
    柳七一直是事不关己的模样,直到临考前一日,陆辞不打招呼地忽然进了他房里时,他还笑着揶揄:“摅羽弟怎来了?莫不是——”
    “柳兄,再讲究潇洒好看,也得分清轻重和场合,适当的保暖,还是必须要的。”
    话刚起头,陆辞已意味深长地说了这么一句,然后飞快将东西放在他的床上,一个转身,利落走了。
    这又是闹哪出?
    柳七一脸莫名地望着他推门关门一气呵成的背影,半晌后,才扭头,随意看了看床上放的东西。
    结果这一看,他的脸色就彻底黑了。
    那不是别的什么,而是用陆辞前些时日结账时顺手拿的那几件厚料子,给加厚过的几间深蓝色贴身小衣。
    不过这种款式可爱的小衣,因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的特性,紧束起来,还可防风的特性,尤其被女子钟爱……
    亦名,‘抹胸’。
    ※※※※※※※※※※※※※※※※※※※※
    注释:
    1.袜子
    襪(袜)古人称为足衣,有长统与短统之分。襪(袜),作“襪、韈”,可能用软皮(韦皮)而得名;汉魏以后改以罗为料故称“韈”。《释名?释衣》说:“韈,末也,在脚末也。”后又写成“襪”(袜)字。
    2.抹胸其实就是一种胸间贴身小衣,一般以方尺之布制成。宋代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紧束前胸,以防风之侵入。宋代不仅女子,男人也有戴抹胸的。
    1975年在江苏常州金坛区发现的南宋太学生周瑀墓中的抹胸实物,已经证实了这一点。这说明什么?宋人戴抹胸不单是为了美,而且可以保暖——要不然我们实在想不出一个大男人为什么要戴抹胸。(《活在大宋》第一章)
    3.省试时天气太冷,导致笔砚冻结,曾出现在孝宗(1186)年12月22日的一道上奏之中,是为恳请延期考试数日。1189年才终于改成了正月24日锁院。(《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之二十至二一)
    4.袍:士庶所穿的袍,有夹层,中实棉絮的长衣,一般长至足上;宋代有宽袖广身与窄袖紧身两种。有地位的官员,以锦作面料,人称“锦袍”;未有官职者,多穿白绢袍;庶人或未进入仕途的士人则衣布袍。
    5.窄袍:是皇帝平时便坐视事时所作的便服,皆皂纱折上巾,通犀金玉环带。窄袍或御乌纱帽。(《两宋文华史》)
    6.皇帝除非在正式上朝等场合,否则是不会自称朕,而是‘我’的。(《假装生活在宋朝》)
    7.植树作为政绩:
    宋朝地方官若在任内积极植树造林,是可以作为升迁之政绩的,《庆元条法事类》规定:“诸县丞任满,任内种植林木滋茂,依格推赏,即事功显著者,所属监司保奏,乞优与推恩”;如果导致绿化面积减少,则要受处分,“任内种植林木亏三分,降半年名次,五分降一年,八分降一资”。政府又立法严禁盗伐林木,“违者置罪”;即使是官方出于公共用途要砍伐木材,也必须向“都木务”申请采伐许可。(《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8.污染:
    宋代手工业发达,特别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污染,如延州普遍以煤(石炭)为日用燃料,整个城市笼罩在煤烟之中:“沙堆套里三条路,石炭烟中两座城”。宋代生齿日繁,对土地、林木资源难免出现过度开发之趋势,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与生态破坏。
    宋代文献中即多次出现扬尘天气与雾霾天气的记录,严重者,“暴风起西北有声,折木吹沙,黄尘蔽天”
    9.陆辞致辞的内容,是我在嘉佑2年的《开封府群见致辞》基础上改编的。因为我的改动幅度颇大,才全放了上来。
    10.内侍也分为没有品级的内侍和有品级的内臣。在皇族成员面前,没有品级的内待一般自称“小底(的)”,内臣则可自称为“臣”。
    11.街道司:专门管理城市的环境卫生。街道司可以招募500个环卫工人,每名环卫工人给予月薪“钱二千,青衫子一领”,其职责包括整修道路、疏导积水、洒扫街道、整顿市容等。《清波杂志》说,“旧见说汴都细车,前列数人持水罐子,旋洒路过车”,以免尘埃飞扬,看起来跟今日城市的环卫洒水车差不多;《东京梦华录》说,“每遇春时,官中差人夫监淘在城渠”。官府每年都会定期安排工人疏通沟渠,以免城市积水。(《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12.有首小词:“奏舜乐,进尧杯,传宣车马上天街。君王喜与民同乐,八面三呼震地来。”说的便是宋朝皇帝在宣德门与民同过元宵的情景。
    每年的正月十四(或十五,或十六)之夜,皇帝都要“乘小辇,幸宣德门”,观赏花灯;随后,“驾登宣德楼”,宣德楼下早已搭好一个大露台,诸色艺人在露台上表演相扑、蹴鞠、百戏等节目,皇帝坐在楼上欣赏表演,“宫嫔嬉笑之声,下闻于外”“;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先到宣德门下的市民,“犹得瞻见天表”,得以近距离一睹龙颜。
    北宋徽宗年间,皇室还在皇城端门摆出御酒,叫“金瓯酒”,由光禄寺的近千名工作人员“把着金卮劝酒”。“那看灯的百姓,休问富贵贫贱老少尊卑,尽到端门下赐御酒一杯”。(《生活在宋朝》,注,不是《假装生活在宋朝》!是两本书,只是书名相似)
章节报错(免登陆)
猜你喜欢: 团宠小奶包,我是全皇朝最横的崽 夫人她马甲又轰动全城了 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 郑谦神豪系统 净土边缘 重生2000:从追求青涩校花同桌开始 阎王下山 迟来深情比草贱,我叛出家你哭啥 九域凡仙 重生黑猫,他们都叫我诡异之主 校花的贴身高手 北朝帝业 学姐别怕,我来保护你 这个锦衣卫明明超强却过分划水 透视医能狂少 山河志异 柯南之我不是蛇精病 神话解析,知道剧情的我无敌了 末世重生:魔方空间来种田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