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林深没成为导演之前,也看了不少电影。
但是一直是一个普通观众,甚至都不能说是一个电影爱好者。
他倒不是不喜欢看电影,喜欢是喜欢的,但是没有特别喜欢,他对于电影没有特别的爱好,看电影只是诸多爱好中平平无奇的一个,甚至都不能算是一个爱好。
电影倒是看了不少,除了平常在手机电脑电影院上看的电影之外,他家里有一个双林影业有限公司,每次年度电影或者一些重磅电影制成之后,双林影业有限公司的一些高层就会聚在一起,举办一个看片会,林森经常会在这种看片会上带上林深。
看片会顾名思义就是一堆人聚在一起看电影,电影的各个时期都可以举办看片会。
……
电影拍摄的过程当中,就可以举办看片会,观察零碎的视频资料,考虑之后的拍摄进程,是否要添加场次改动场景,是否重拍某些场次,这种看片对于统筹进行排片是很有帮助的。
电影拍摄完成或者步入尾声,在后期制作前,也可以举办看片会,观察是否有出现问题,比如穿帮镜头,摄像头入镜啦,话筒入镜啦,话筒杆入镜啦,出现不符合时代背景的东西啦。这些问题有些可以通过后期制作给解决掉,有些可能就得重拍,所以这种看片会也是相当有用的。
后期制作的时候,也可以举办看片会,比如说整部电影进行调色之前,有时候就要进行看片会,因为电影的调色是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电影的氛围的,调色师导演等人聚在一起看片并对调色进行指导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电影全部制作完成了,一堆发行人聚在一起看片子讨论电影该有什么档次的宣传和发行自然也是很常见的。
电影都上映完了,一堆电影爱好者聚在一起看个片讨论讨论电影,也是符合常识的情况嘛!
……
而林深常常参加的看片会,主要是一些公司高层(林深是双林影业有限公司的股东来着)聚在一起观看公司的重磅作品,没什么用,主要是为了做到心中有数。
这些高层基本不参与电影实际制作宣传与发行,但是总不能一点数都没有,等到电影上映了再去电影院看电影吧,所以这样的看片会也是有必要的。
因此除了上映过的新上映的电影,未上映的电影林深其实也看的不算少。
但是林深还是主要以看为主,就是单纯看看罢了,不过他也有他特别的地方。
林深向来对于电影各种情节的进展特别敏锐,能够提前意识到导演的意图。
比如有一次他在公司提前看一部未发布的电影,故事中有一匹马,当时有一个情节,一只苍蝇飞到了马的鼻子旁边,当时才13岁不到14岁的林深就指着电影对哥哥小声说“这马马上要死了”。
……
果然,他说完不到一分钟,电影当中马就死了,林森在旁边简直目瞪口呆。
那部电影是当年的年度电影,投资超大,因此林森很用心,经常探班,特别关注剧组,经常到剧组去解决一些问题,对于电影的梗概以及要表达的内容基本心中有数,也知道一些情节,可是即使是这样的林森,看电影的过程中,也没有“这马马上要死了”的感觉。
而13岁的林深,对于这部电影几乎一无所知的林深,就能预先感知故事角色的命运,着实令人吃惊。
而当林森问起林深说“这马马上要死了”的原因,林深的回答非常简单:“苍蝇叮尸体的呀,刚才不是有只苍蝇跑到马的鼻子旁边了吗?所以马很快就要变成尸体了呀!”
苍蝇叮尸体这点林森知道,苍蝇跑上了动物身上,就说明要死了,这是一种象征式的方式,就像秃鹫食腐尸,电影中如若出现秃鹫盘旋在活人上方,就说明活人快死了一样。
第一个用红苹果描述女孩脸红的人是天才,第N个用红苹果描述女孩脸红的人是蠢材,电影中用秃鹫表示活人快死了用的太多了,很多人都知道秃鹫的象征意义,但是那部电影,是林森印象中用苍蝇来表示死亡的第一个。
……
秃鹫用烂了,也就不稀奇了,但是苍蝇代表死亡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现过,第一个能用上的人是天才,看到并意识到这位天才导演意图感知到角色命运的人,也就是林深,也是天才。
而且电影中苍蝇跑到马身上的时候,马还非常的有活力以及强健,并不是有预兆的死亡。
秃鹫盘旋在沙漠中无吃无喝了好几天的人身上,在沙漠中无吃无喝了好几天就是死亡的预兆。
那部电影却是突然意外身亡的,半分钟内就断气了。
林森也算是个对于电影有点鉴赏能力的人,如果林深不说,林森能够做到马死后回忆起之前的那只苍蝇了解到这是不祥之兆,然后从此记住这一个巧妙的象征。
但是林森做不到像是林深那样,看到苍蝇就知道“这马马上要死了”。当时电影正处于一个风平浪静的阶段,没有任何死亡预兆,仅凭一只虽然叮尸体但也会骚扰活动物的苍蝇,就预先感知到了角色命运,这点可太了不起了。
马后炮谁都会,真正的预先感知却非常不简单。
……
像是“这马马上要死了”的情况可是不止出现了一次。
在林深成长的过程中,兄弟二人经常一起参加公司高层的看片会,平常时候一起看电影也是相当常见的行为。
林深经常能够给林森“剧透”,在自己明明没看过的情况下,给林森剧透,关键是还真都剧透准了,二十次里面都不一定有一次不准确的地方。
怎么说呢?还好林森不太介意剧透,不然这种明明没看过却一剧透一个准的家伙肯定是讨厌被剧透的人心中最讨厌的一种类型了。
被这样的人剧透,莫名有种好冤的感觉,明明对方没看,只是猜猜故事而已,结果猜的太准导致成为了剧透的人,必须忍受被剧透的痛苦,但又不能指责对方剧透,毕竟对方没看过只是在猜,太惨了。
还好林森不介意,不然这兄弟两注定是没法一起看电影的。
……
林森之前就发现了林深在这上面的厉害,但是一直都觉得林深这是对于艺术的感知敏锐。无论是林深对于影视作品的理解,还是林深对于文学作品的感知,都是相当敏锐的,至少要比常人敏锐很多。
是有点特殊,但是无论是林深还是林森对此都不太在意。
直到林深表示自己想做导演,兄弟两谈话的时候,林森将林深之前的这些特别一个个单独拎出来回忆,返回来看,才意识到自己弟弟之前有那么多可以成为好导演的特点。
林深是有点特别,不过林森主要是自己看自己家孩子怎么都觉得好,所以之前的一切蛛丝马迹都是证明弟弟在导演行业能有所成就的证据。
林深在林森看来哪里都好,但是林深自己知道,自己突然想转做导演,这几年过的真的是相当不容易。
……
林深的确是有天赋,但是基础实在是太差了,之前对于电影的了解太过于浅薄了,以前对于电影的热爱有限,不算是什么电影爱好者,也不是什么资深观众,对于电影的视听语言更是一无所知,基础真的是差的不得了。
虽然家里条件够好,足够请各种各样的名师进行授课,家庭创造的机会也是十分难得,但这几年林深在电影基础的学海中可是相当辛苦。
不过一切的辛苦都是有结果的,林冉一边学习着基础知识,一边制作着《海底世界》,《海底世界》成为了百亿票房的电影,他也成为了百亿票房导演。
虽然这百亿票房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并不是他的电影质量真能够吸引来百亿票房,但是《海底世界》这部片子不错却是无法质疑的事实,他成为了百亿票房导演也是不可争议的事实。
而完成了《海底世界》之后,他又独立创作了一个剧本,剧本灵感就来自自己大学时的一件真事,当时老师需要学生互相评分,然后填一个表格。
林深本人没什么所谓,迅速填完了,但是同学们挺纠结的,林深自己没有这种纠结,但是他是个挺敏锐的人,虽然不能感同身受,但是对于同学们为何会如此,林深反而可能是比他们自己还要清楚的人。
于是后来就将这件事改编,写成了剧本,把冲突制造的更加剧烈。剧本写的很不错,身边又有了王世杰这位资深的导演。
……
王世杰是一个非常富有经验的导演,对于电影场面调度和空间塑造的能力非常强劲,这是一位林森专门为林深选出来的导演。
林深写的这个剧本不错,但是不是谁都能把它拍好的,剧本中有相当多的对话,对面床和斜对床的对话,斜对床和旁边床的对话,旁边床和对面床的对话,对面床斜对床以及旁边床的争论,四个人的争执……
非常多的对话,其中大部分的冲突都是发生在寝室这一个不算大的场所中,如果就这样干巴巴拍过去,整个电影绝对不会流畅好看的。
很多电影电视剧当中,两个人面对面对话,经常会运用到正反打的拍摄方式。
比如A和B在说话,就设置两个镜头,一个镜头拍A,一个镜头拍B,最后剪辑成为A说一句,B说一句,画面在A和B之间不断切换。
……
这种拍摄方式就叫做正反打,非常简单也是很常用的一种拍摄方式。
但是《打分》剧本中有大量的对话场面,如果全用这种正反打的拍摄方式来进行拍摄,用脚指头就可以想出来这样出来的一个电影会有多么多么无聊。
不用正反打,让演员动起来,除了与谈话者互动,还同空间有互动,就是一种改变这种枯燥感的好方法,但这并不简单。
非常难,这需要导演有着非常高超的场面调度能力和空间塑造能力,再加上四个演员由同一个人饰演,对于导演的场面调度和空间塑造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
王世杰导演是能够满足林深需求的导演。
……
关于场面调度与空间塑造,有一部神作,林深之前没看过,但是打算成为导演之后,反复看了很多遍,越看越觉得简直是神作。
神作名字叫做《十二怒汉》。
整个作品的内容相当简单,甚至可以直接用一句话进行概括:12个陪审团成员在一个房间里面讨论一个人是否有罪。
非常简单的一个故事,拍起来却不那么简单。
12个演员,1间屋子,一个几乎全是台词的剧本,想想看这个拍摄难度。
若是全用正反打,拍出来绝对是彻彻底底的烂片,普通的导演绝对吃不住这样一部电影。
……
但是这部电影的导演却硬生生通过运用场面调度和空间塑造来使得《十二怒汉》这部本会相当无趣的电影成为了一部非常好看的有趣的片子,让《十二怒汉》成为了电影场面调度的教科书。
如果要学场面调度,不可逃过的便是《十二怒汉》,看它,往死里看它,学学人家是怎么进行场面调度的!简直就是神!
无论是给十二个陪审团每个人设置了1到12的编号而非难记的名字,还是给他们设置各自的专座,在整个房间里面放一张大桌子,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座位,这个座位是不会变的,无论这个人起来怎么动,最终还是会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的,在当时绝对是天才般的构思。
在今天很多电影电视剧当中多人谈话的场面都有借鉴《十二怒汉》大桌子与专座的安排。
而最天才的还不是这个,最天才的还是要说调度,毕竟整个《十二怒汉》就是电影调度的一本教科书嘛!
……
当《十二怒汉》的演员动起来的时候,各种神一般的调度和空间塑造就一一出现了。
有纵深调度,有前后景同时叙事,有调度改变景别改变区域改变视点,有重心人物转换,有开放空间人物出画入画,全景转成单人近景转成过肩双人关系的镜头……
等等等等,太多了,各种各样教科书一般的场面调度和空间塑造都糅合在了这样一部电影当中。
那么难的一个情况:12间演员,一间屋子,一个全是台词的剧本。
一个地狱级的情况,硬生生被这位神一般的导演塑造出了一部神作,明明是地狱级的难度,却偏偏被他反利用了。
若不是情况如此,若不是场景只有一间屋子,若不是有12个演员,若不是全是台词,这样的一部神作这样一部教科书,可能并不会那么神作那么教科书了。
……
太神了,别说是导演了,随便一个稍微对于视听语言有所了解的人看了《十二怒汉》,都会将其奉为场面调度的教科书的,太神了,要学场面调度,就去看《十二怒汉》。
而作为导演,其实工作的核心就是场面调度,场面调度就是设计演员和摄影机如何运动,所以《十二怒汉》可以说是所有导演的教科书了。
当然了,《十二怒汉》并不是王世杰的作品,如果王世杰是拍出《十二怒汉》的导演,哪怕是林深,也是不可能让他做自己的执行导演的,只能跟着他学习,在他旁边做一个小跟班。
其实哪怕是做跟班,林深也愿意啊。可惜是做不了跟班了,《十二怒汉》这部电影是在1957年开拍的,距今已经是60多年的时间了,而这位神一般的导演也在几年前去世了。
而《十二怒汉》因为太过于经典,有很多很多的翻拍版本,敢翻拍《十二怒汉》的导演,都是对于自己场面调度非常有自信的导演,无一例外。
……
只是所有翻拍,都不能超越这部在60多年前所拍摄的片子,《十二怒汉》依旧是高高在上的神作。
而《十二怒汉》的导演西德尼·吕美特,依旧是场面调度之神。
不过作为国内《十二怒汉》翻拍中公认最好的翻拍《十二公民》的导演王世杰,在场面调度上的能力也是相当强的。
再加上这位导演的个人风格不是很明显,这就很合适了,哎嘿!
一般来说,个人风格太过于明显的人,是不适合作为执行导演副导演的。
毕竟大多数情况下整部电影的风格还是按照着总导演的风格来的呀,执行导演和副导演是在主导演底下干活的人,总导演有自己的风格,你又有自己的风格,不能统一,这整部电影的风格不就乱了嘛!
所以副导演以及执行导演要么就是个人风格不明显,要么就是和总导演有着统一的风格。
……
可是很多的名导,都是个人风格很明显的人。
像是王世杰这样有能力,个人风格又不是很明显的导演,真的是相当罕见的。
※※※※※※※※※※※※※※※※※※※※
三跪九叩求评论求收藏,新文也求预收。
本文完结后我会双开,一本是《孤独的食客(美食)》(无CP美食文),一本是《我嫁给了我自己》(言情,和自己组CP)。
剩下还有两本预收,感兴趣的小天使们也可以看看哦~
文案在作者专栏内,小天使们可以看看,有兴趣的话可以收藏一下,么么~
本文完结之后无缝双开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