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一个向西,沿河谷通到黄河边上,沿途有柳山堡、黄泥寨、黄泥亭、对山寨、小对山寨等堡寨。
从目前得的消息来看,代军就是从黄河上沿着这河谷打进梁州的。”
“一个往北,到临水县,出克胡寨到达黄河...
朱定国在王城之中,日理万机,北代虽立,然百废待兴,军需、粮草、政务、民生皆需统筹安排。他每日早起晚归,亲自巡视各部,审阅奏章,批阅军报,处理政务,事无巨细,皆亲力亲为。
然,朝堂之上,仍有不少旧臣对朱定国心存疑虑,尤其是一些出身周国旧臣之家的官员,虽表面归顺,实则暗中观望,甚至与周国暗通消息,意图伺机而动。
朱定国对此心知肚明,却并未立即清算,而是采取怀柔之策,以安抚为主,逐步削弱其影响力。他提拔一批出身寒门、忠诚可靠的新进官员,逐步替换旧臣,同时设立监察御史,严密监视百官动向,以防有人勾结外敌。
与此同时,北代军中亦有异动。部分将领原属李光业旧部,虽在朱定国掌权后归顺,然心中仍存不满。朱定国深知,若不彻底整顿军权,北代军心难稳。
于是,他下令整编军队,设立五军都督府,统管各路军马,并亲自挑选将领,重新任命各部统帅,确保军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同时,他加强军纪,严惩贪腐,整顿军营,使得北代军风焕然一新,士气高昂。
然而,就在北代局势逐步稳定之际,南方再传急报??
“报!周国南方诸州,反王势力已成气候,周帝震怒,下令剿灭,然战事胶着,朝廷军屡战屡败,反王势大,恐难平定。”
朱定国闻言,心中一动,立即召集心腹谋士商议。
“周国内乱未平,正是我北代可乘之机。”朱定国沉声道,“若能暗中扶持反王,助其壮大,便可牵制周国兵力,使其无暇北顾。”
谋士点头称是,朱定国遂秘密派遣使者,潜入周国南方,联络各地反王,暗中提供粮草、兵器,并传授战法,助其壮大势力。
此举果然奏效,短短数月,南方诸州反王势力迅速扩张,周国朝廷疲于奔命,无暇顾及北方。
而北代,则趁机修养生息,军力大增,边境稳固,百姓安居。
然而,就在北代局势渐稳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再次将朱定国推向风口浪尖。
王城之中,太皇太后史卫凤病重,卧床不起。
朱定国闻讯,亲自前往探视,见太皇太后面色苍白,气息微弱,不禁心中一紧。
“太皇太后……”朱定国低声唤道。
史卫凤微微睁开双眼,目光中透出一丝慈祥与欣慰。
“朱定国……”她缓缓开口,声音微弱,“北代能有今日,皆赖你一人之力。然你可知,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朱定国神色凝重:“属下愿为北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史卫凤轻轻点头,缓缓道:“你有大志,我信你。然你亦须谨记,北代虽立,然人心未定,诸侯未服,若你欲成大事,须得稳中求胜,不可急于求成。”
朱定国郑重应道:“属下谨记。”
史卫凤闭上双眼,似是疲惫至极,良久,才缓缓道:“我时日无多……你当早作打算。”
朱定国跪地叩首,声音哽咽:“太皇太后请安心养病,属下定不负所托。”
然而,史卫凤终究未能熬过寒冬,数日后,病逝于王宫。
北代举国哀悼,朱定国亲自扶灵,为她举行隆重葬礼,追谥为“太皇太后”,并立碑纪念其功绩。
史卫凤之死,对北代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她是北代的象征,亦是朱定国背后最坚定的支持者。她的离去,使北代朝堂之上,人心浮动,暗流涌动。
李光业虽已被贬为庶人,软禁宫中,然仍有残党潜伏,伺机而动。
而就在此时,北代边疆传来急报??
“报!周国新任兵部尚书张世忠之子张承烈,率十万大军,屯兵雁门关外,意图夺回失地!”
朱定国闻讯,神色不变,心中却已明白,周承启终究还是按捺不住,准备再度北伐。
他立即召集众将,分析敌情。
“张承烈,此人虽不及其父张世忠老练,然亦非等闲之辈。”朱定国沉声道,“此人若率军来攻,必有备而来。我们必须早作准备。”
众将纷纷请战,朱定国却沉思片刻,道:“此战,不可急攻,当以守为攻,诱敌深入,再一击而破。”
众人皆服其谋,遂依计行事。
朱定国亲自前往雁门关,布防设伏,命军士日夜操练,严阵以待。
果然,数日后,张承烈率军南下,直扑雁门关。
朱定国命人坚守不出,待敌军疲惫之时,突然出兵,夜袭敌营,大破周军。
张承烈措手不及,仓促应战,终被朱定国所败,率残部狼狈逃回周国。
此战之后,北代军威大振,周国再度受挫,朝中主战派失势,主和派抬头,周承启亦不得不暂缓北伐计划。
朱定国趁势派遣使者,再度前往周国,提出议和。
周承启虽心有不甘,然亦知此时北伐非其时,遂勉强同意议和,两国再度签订《雁门续盟》,约定互不侵犯,维持现状。
北代自此,真正稳固。
朱定国站在王城之巅,望着远方,心中却无半分轻松。
他知道,乱世未终,真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而他,朱定国,将以铁血之志,守护北代,直至天下归一。
然而,朱定国未曾料到,真正的危机,并非来自北方,而是潜伏于北代内部。
史卫凤去世后,朝堂之上,人心浮动,旧臣蠢蠢欲动,尤其是那些曾效忠李光业的残党,开始暗中串联,意图借机反扑。
朱定国虽已察觉异样,但因军务繁重,未能及时肃清隐患。
某夜,王城之中,一场密谋悄然展开。
李光业旧部、兵部侍郎李怀远,暗中联络朝中旧臣,欲拥立李光业之子李承昭为帝,以取代朱定国,恢复周制。
“朱定国虽有大功,然终究非周室血脉,岂能久居人上?”李怀远在密室中低声道,“若不早作打算,北代终将落入其手,我等皆成阶下囚。”
众臣附和,皆表支持。
李怀远遂派遣心腹,潜入软禁李光业的府邸,与其密谋。
李光业虽被贬为庶人,但依旧心存野心,听闻此议,眼中闪过一丝光芒。
“朱定国根基已稳,若要反扑,须得里应外合,方可一战。”李光业沉声道,“我可设法联络旧部,暗中策应,待时机成熟,便可起事。”
李怀远点头称是,遂开始暗中调兵遣将,准备发动政变。
然而,朱定国早有防备。
他虽未轻举妄动,但在朝中早已布下密探,暗中监视旧臣动向。
不久之后,朱定国便收到密报,得知李怀远等人密谋政变,意图拥立李承昭为帝。
朱定国不动声色,随即召集心腹将领,设下圈套,准备一网打尽。
数日后,朱定国故意放出风声,称自己将前往城外巡视军营,王城防务由禁军统领暂时接管。
李怀远等人信以为真,遂决定趁机发动政变。
夜半时分,李怀远率数百死士,潜入宫中,欲劫持李承昭,拥其登基。
然而,他们刚入宫门,便被早已埋伏的禁军围困。
朱定国亲自现身,冷声道:“李怀远,尔等谋逆,罪无可赦!”
李怀远惊怒交加,拔剑高呼:“朱定国,你篡权夺位,欺君罔上,今日我等便替天行道!”
话音未落,朱定国已下令擒拿。
禁军一拥而上,将李怀远等人尽数擒获。
翌日,朱定国在朝堂之上,当众宣布李怀远等人罪行,并下令将其处死,以儆效尤。
李光业虽未直接参与政变,但因其暗中勾结,亦被贬为庶人,流放边疆。
至此,北代朝堂之上,再无人敢轻举妄动。
朱定国趁势整顿朝纲,罢免旧臣,提拔新进,彻底掌控朝政。
北代局势,终于趋于稳定。
然而,就在朱定国以为大局已定之时,一封密信,再次打破平静。
密信来自周国,乃朱定国安插在周国的密探所传。
信中写道:“周国主战派虽遭打压,然周承启心志未改,已秘密联络西戎诸部,欲联合出兵,共伐北代。”
朱定国看罢,神色凝重。
他深知,若西戎与周国联手,北代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他立即召集众将,商议对策。
“西戎乃蛮夷之邦,虽骁勇善战,然各自为政,若能分化瓦解,便可不战而屈人之兵。”朱定国沉声道,“我可遣使前往西戎,许以重利,离间其与周国关系。”
谋士点头称是,朱定国遂派遣使者,秘密前往西戎,游说其首领。
与此同时,朱定国亦加强边防,命各路将领严守边境,以防周国偷袭。
数月后,使者回报,西戎各部果然因利益分歧,拒绝与周国结盟,周承启计划落空。
朱定国趁势再度遣使周国,提出议和。
周承启虽心有不甘,然知北代已非昔日可比,只得暂时罢兵。
北代,再次化险为夷。
朱定国站在王城之巅,望着远方,心中却无半分轻松。
他知道,乱世未终,真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而他,朱定国,将以铁血之志,守护北代,直至天下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