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490章决定微服私访(第1/2页)
李承乾的手在龙椅的扶手上轻轻拍打着,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大家也没敢打扰。
好一会儿,李承乾才说:“朕决定,明年春耕之后,大约是在四月份左右,进行一个为期一年的全国巡游。”
这话一出,百官大为震惊。
“陛下不可!”
“陛下不可……”
“陛下……”
“……”
自古以来,巡游的皇帝是不少,可以从历史记载中发现,从某位周天子就有记录了。
秦始皇,更是死在了巡游途中。
杨广更是为了在大运河中巡游,间接导致自己亡国。
同时,巡游也意味着,有无数暗藏各种想法的人,可能会奔着要皇帝的命而去。
一样的米养百样的人,什么样的人都可能存在。
就算吃饱穿暖了,同样有人心生不满。
更别说还有那些被伤害了既得利益的,根本找不到机会,现在机会不就来了吗?
李承乾任由他们喧嚣,这个事情的确不是小事,想要获得所有大臣的‘批准’,是千难万难的。
终于,大家渐渐闭嘴了。
因为他们看李承乾沉默的样子,就知道他肯定还有话要说。
不过他们也知道,李承乾虽然比较特立独行,但遇到这种事情,他总是会拿出理由来说服百官。
如果说不服,他应该也就没理由去了。
“嗯……首先,关于皇帝巡游这种事情,劳民伤财很没必要。
近在咫尺的教训,就是那位隋炀帝了。
即便是朕的父皇,只怕他做皇帝的时候,也很想要出去走走,但是你们也同样反对。
哪怕他原本是天策上将,你们依然要反对。
只因为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怕刀兵,偏偏皇帝还是某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巴不得刺杀皇帝,然后天下大乱。
说来说去就两点,一则劳民伤财,二者可能遇到刺杀,对还是不对?”
“陛下知道就好,巡游之事,还请再三斟酌。”
房玄龄站了出来,没有说什么重话,就是意思明明白白的显露在脸上,他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那就先来说,劳民伤财之事。
朕说的巡游,其实是属于微服私访。
虽然不说装成乞丐什么的,但最多就算是一个出远门的富户,带点家丁打手,并不准备大张旗鼓。
因此,劳民伤财之事,不做考虑。
朕并不是到天下各处去耍威风,而是要实地看看,现在的百姓究竟过的是什么生活。
同时,也要看看各地的水利工程,或者各方面,哪些还需要改进。
同时听听百姓的心声,他们所关注的事情。
朕坐在这个椅子上,听到的都是百官的汇报。
这其中有多少真有多少假,有多少是掺杂了水分的,又有多少是故意欺瞒的,这是很难说的。
朕也不是说,是你们在欺瞒朕。
可天高皇帝远,这个说法是实实在在的真理。
你们不欺瞒朕,也没办法控制下边的人不欺瞒。
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什么事情来都不奇怪。
一样米养百样的人,什么人都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90章决定微服私访(第2/2页)
鉴于需要亲身实地考察,因此朕非去不可。”
房玄龄马上回应道:“虽然陛下这个理由很合适,也的确不劳民伤财,但是时机却不对!
尽管我大唐目前百姓安康,但因为陛下变革了太多的政策,导致了太多陛下口中的既得利益者,对陛下产生了怨恨的情绪。
如此一来,实在是不够安全。
若陛下真有此类想法,臣认为,至少也应该五年后甚至十年后再去。”
“嗯,有那么一点道理!
只是,五年后,十年后再去,朕看到的或许是个更加繁荣的大唐。
但是,有些隐患可能已经深埋,很难再发现。
朕以后肯定还会出去,但这种微服私访是微服私访,正式出去各地调研,是正式出去各地调研。
这两者,属于一明一暗。
虽然朕是深宫里长大的太子,但朕不想做一个深宫里的皇帝。
朕有一句话送给诸位: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任何东西,听和看,跟真正的参与进去,感受是不一样的。
因此,巡游也好,微服私房也罢,是必须进行的事。
不只是朕如此,往后的历代皇帝也必须如此。
除非已经不是大唐,否则绝不可改。
只有深入民间,才能急民之所需,才能懂民之心声,才能了解民之生活。
尔等说的就是真的吗?
百姓和尔等,想要的东西一样吗?
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亲身了解。”
“陛下可曾想过,您自己的安全问题?”房玄龄反问。
“当然想过,能够活着,没有人想死,何况朕还是皇帝。
只不过,房爱卿啊,这天下间谁能够杀了朕?
如果真有那个能耐,那朕还挺欣赏的。
因为这能证明,对方在这方面比朕聪明,是一个大大的人才。
退一万步讲,让他们刺杀成功又如何?
莫不是房爱卿以为,太上皇后能够活过来,定国公能够活过来,翼国公能够活过来,朕就活不过来?”
复活这个事情,在朝堂根本不是秘密,在民间是秘密罢了。
其实在民间也不算秘密,只是就算真的传出复活,民间也根本就没人敢相信。
此言一出,房玄龄哑然,百官也哑然。
差点忘了,龙椅上坐的这位皇帝,在这方面有无限的神异。
如果不是李承乾自己,从来没想过往信仰一道发展。
只怕现在的大唐,已经多了一个在世之神。
“那……那陛下要是离去,朝政如何处置?”
见前面的方法没用,房玄龄又抛出了一个核心问题。
“这也是朕想要说的另一件事情!
伴随着大唐越来越大,朕需要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了。
就算朕自己能够坚持,可是下一代皇帝呢,下下一代皇帝呢?
儿孙自有儿孙福,朕没办法知道,往后的皇帝在精力和性格方面是如何,能不能靠得住。
因此,在制度大改革之前,正决定成立一个临时的制度。
这个制度,正称之为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