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469章一路往西北前行(第1/2页)
傅红雪在9月21号清晨,离开家门,往火车站走去。
昨晚关有亮回自己家去住了,肯定要给小叶腾地方。
临走前的夜里,她在帽儿胡同家里的空屋子和地窖,把留给水生等人的粮食都放了进去。
七点半,检票进站,终于坐上了去往大西北的列车。
回想一下,她去年十二月份也是坐的这趟京包线列车。
先去酒泉的科研基地送一批粮食,后面又去陕北接二珍呢。
这个时代可没有到哪都直达的列车,总是要转几次车的。
先坐14个小时,今晚十点到包头,然后转车,第二天换另一趟,再坐上一天一夜,到达兰州。
剩下的路,从兰州到酒泉那边就得靠自己开车了。
傅红雪早饭没吃,这会儿吃着一个蒸土豆,空间的土豆口感很好,是过去她自己种的。
越吃越觉得还挺好吃的,直接蘸着番茄酱吃了俩大土豆,一边望向车窗外看风景。
忽然记起来,就是在这趟车上,认识的内蒙人于喜旺父子。
得知他们的困境后,傅红雪花钱跟于大叔买了古董,让他有钱给唯一的儿子于爱民做心脏手术。
后来,两人在京市又偶然重逢,还让这位朴实的大叔住在自己的一处房子。
昨天下午跟水生等人聚会时,六子还提起过于大叔父子治病情况的后续。
于爱民春节的时候出院了,还需要留在京市一段时间观察术后情况。
父子俩就住在这,因为傅红雪给留了不少粮食和物资,这两人真是在他乡还正经过了一个好年。
除夕那天夜里,热心肠的六子去给他们送了两碗饺子,于爱民不能喝酒,他就顺便陪于大叔喝了两杯。
大叔喝了点酒,还哭了。
一边抹眼泪一边说,如果没有心善的小叶姑娘帮助,爱民说不定就在老家等死了,还过啥年不年的啊!
真没想到,事情会发展成如今这样好的结果。
手术做了,病能治好,而且还在温暖宽敞的屋子里过大年,有吃有喝!
卖古董的钱一共一千五百元,做手术用了一半就够了。
于大叔去邮局给家里寄了100元钱,和六十斤全国粮票。
写信让家里放心,手术已经顺利做完。
家里人也不知道他哪来的这么多钱,还能给家里寄,卖古董这些事在信里哪敢写啊。
但是,至少知道手术做了,这就算都踏实了。
有这一百元钱粮票,不管怎么说,一家人也能好好吃上顿年夜饭了。
于爱民的娘,还有他媳妇,几个孩子也挺了过来。
要不,家里根本都揭不开锅了,尤其今年又碰上了旱灾,他们那边也不容乐观。
六子还说,于喜旺大叔和于爱民已经于四月初买上车票,回老家准格尔旗去了。
粮食剩了不少,毕竟实在是不舍得可劲儿造啊,一直也都省着吃。
按照小叶嘱咐的,在六子的帮助下,被子枕头、脸盆毛巾啥的,连同一百斤大米,打包寄回去老家。
于大叔自己还背走了五十斤白面,这样省下些邮费。
有这些粮食在,于家人今年这旱灾就能扛过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69章一路往西北前行(第2/2页)
此时坐在火车上的傅红雪心想,如果自己返程的时候有空闲,就顺便到准格尔旗去看看于大叔。
反正也是必须要到包头转车的,这西北一带都是受灾区,他那边也不好过,得亏还剩下150斤口粮带了回去~
希望于爱民跟君宝一样,做了手术,身体再也没心脏问题了。
漫长的火车旅途,她拿出一本在新华书店买的革命文学小说来看,身边坐着的都是到终点站包头的。
周围的人不时互相聊着天,她就听着,如果说到灾情严重的地方,就暗自在心里记下来。
走一步看一步,以一己之力,能做到啥程度就算啥程度吧。
这天夜里十点多钟,傅红雪终于到了包头站,下车以后,先买好第二天去兰州的车票,然后走到一处无人的小胡同,闪身进入空间休息。
这个流程跟上次一样,她都认识地方了。
……
两天之后,傅红雪终于辛苦地到达兰州,又转车3小时,到了定西县。
还有渭县、陇县,这三个县都是重灾区,她就自由发挥了。
只要找到公社、村子,便悄悄过去观察一下缺粮的具体情况。
唉,这边因地处黄土高原丘陵区,水利条件极差,灾情尤为严重,粮食绝收。
还有的地方饮水都困难。
就这样,她默默潜行于各个村。
所到之处,只要是没有逃荒的,就挨家挨户放几百斤粮食。
红薯、土豆也算,也不能全是细粮,那样还真有点吓人了~
然后再给生产队的粮仓放一部分。
一连忙了四天,跑了三个县,一般都是天黑后自己开车到各处去,速度也比较快。
第五天,她再次出发,夜里开车往陕省而去。
没想到,走到半路,却刚巧迎面碰上了一支逃荒的队伍。
还好她没开车灯,赶紧把车停下,连车带人收进空间。
换了一身黑色的衣服,才悄悄再出来,往五十多米外那边慢慢靠近。
傅红雪用精神力看到,这支逃荒的队伍有大约四、五十人,没有牲口,只有拖着板车的。
此时这些人都在休息,就这么在路边三五成群地就地休息。
有带着板车的,车上还躺着孩子。
傅红雪按照人数,找地方给放了六十袋粮食,都是五十斤一袋的玉米面,背也能背得动。
另外还有两千斤地瓜,就直接堆在地上。
那些有板车和小推车的能把这些运走。
放完东西,她刻意发出些动静,朝那边扔了几块石头。
很快便有人往这边来,傅红雪快速躲进路边的草丛里,悄悄盯着那边。
“三叔,你瞧,这些袋子也都是粮食啊,这是谁放在这的呢?能是专门给咱村人的吗?”
那个被叫做三叔的人似乎是领头的,大约五十岁左右,此时手里捏着手电筒,真是激动得手都抖了。
“牛娃,这荒郊野岭的,不是给咱的还能给谁?老天爷啊,咱们有粮食啦!不用出去要饭了……”
“快,快去把人都喊起来,咱们用家伙式做点吃的,有力气了这就往回去!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