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各路人马陆续抵达边境。
两国间的气氛也变得紧张起来,魏国在中山、襄国一带修建大量坞堡,主力大部分放在河北。
就在战火一触即发时候,南中忽然来了一道奏表。
“罪民以为,北魏国力不及大汉十之二三,其国境东西狭长千里,今诸路大军北上,北魏尽起国中青壮,陛下可决而不战,东进而西守,西进而东守,虚张声势,令其疲于奔命,不出一年,北魏国力耗尽,民变既起,陛下可兵不血刃而灭魏国,节省国力,以待柔然、高句丽……”
落款竟然是谢晦。
当初司马尚之谋反,刘义兴借此案,将王谢庾郗褚殷这些江左的士族高门一网打尽,流放南中,谢裕常年服食五石散,半路就死了,谢混被野兽所伤,没撑到半年也死了。
其他几家也是死的死,病的病,活下来之人寥寥无几。
但谢晦却在谢家宗族的保护下,活了下来。
而他的计策颇有可取之处。
北魏坚壁清野,魏军死守中山、襄国、晋阳、上党这些坚城,以大汉的势力,固然可以打下来,但损失的国力,伤亡的将士必然非常大。
魏军不是泥捏的,当年枋头之战,北府军伤亡也不小。
这一次魏军前面防守,更难对付。
“好一个决而不战,今日又见谢家新宝树。”刘道规赞叹不已。
刘穆之道:“谢晦颇识机变,才略明练,智策深远,虽是戴罪之身,其才情未减。”
奏表上一个字都没为自己辩解,更可见此人的聪明。
刘道规思索一番后道:“既然天不亡他,朕亦给他一个机会,传令,以南中七郡为滇州,升谢晦为滇州长史,领滇州之事。”
南中只是一个松散的地域概念,已经被经营了数年,下辖牂柯、越嶲、朱提、建宁、永昌、云南、兴古七郡。
疆域不亚于整个南疆。
刘道规干脆将其整合为州,试一试谢晦的本事。
治理有功,就升为滇州刺史,为以后调回长安做准备。
当初在江左时,谢晦配合兄长刘裕,与刘穆之一起推行义熙土断,极有才干,出谋划策,无有不中。
江左高门中蠢货多,能人也不少,但身处那种尔虞我诈的环境之中,人人都在勾心斗角,只顾争权夺利,没人将心思用在正事上。
“陛下大手笔。”刘穆之苦笑。
“当年谢家组建北府,打赢淝水之战,谢家有功于华夏,朕给谢晦一个机会又有何妨?”
北伐成功,迁都长安,高门的根基已经被斩断。
朝堂上,寒门掌机要。
刘穆之、刘怀慎、高珣、封恺都是寒门小族出身。
武将之中,除了王镇恶这个落魄的前秦贵族,其他的都是寒门。
而随着军功集团的崛起,大汉再也不可能落入江左高门共治的旧窠臼之中。
不过军功集团一手遮天也不是什么好事,任何势力无限膨胀下去,都会打破平衡,成为隐患。
迁都长安后,形势已经变了,不再是寒门与高门的矛盾,而是汉与胡,寒门要用,士族和高门也要联合。
所以刘道规有意扶持谢晦,平衡军功集团。
内部维持稳定,才能腾出手来,压制天下胡人。
而且士族高门无法根除,是个人都会子孙考虑,为自家门户算计,毛德祖、王镇恶、高珣这些勋贵发展几代,会成为新的高门,只能如两汉一样,通过各种手段抑制。
谢晦的计策,让此次北伐的胜算大大增加。
刘道规下令各军压在边境线上,按兵不动,大张旗鼓,虚张声势即可。
就这么耗着。
魏国输了枋头之战后,国力本来就不济,如今又施行坚壁清野之策,尽起国中青壮,粮草军需必定难以持久。
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仅仅对峙四个月,北魏便受不了了。
细作传回的消息,鲜卑骑兵到处征粮,抓捕青壮,送到前线。
上党胡人共推豪酋刘虎为主,自称率善王,攻掠州县。
上谷郡豪强田镜、郝允反,聚众三千,杀北魏官吏,响应大汉。
不过上谷就在中山北面,拓跋嗣派叔孙俊讨之,两人不敌,率部避入深山之中。
上谷的兵变容易平定,但上党的胡人就没那么容易平定了,太原、上党、西河诸郡胡部皆起,响应刘虎,短短两月,便如滚雪球一般扩张至七万人马。
永嘉之乱,都是从并州而起,上党更是胡人的“龙兴”之地,石勒以十八骑起家,从而占据大河南北。
随后,西燕定都于此,将关中胡人迁入此地,胡人势力越发强大。
北魏虽是鲜卑人,但这些胡人照样不服,魏国强大时,隐忍不发,魏国虚弱,立即露出爪牙。
拓跋嗣派拓跋磨浑出兵征讨,但战事并不顺利,刘虎到处乱窜,拓跋磨浑在后面疲于奔命……
元武二年秋收一过,刘道规就下令王镇恶率秦凉六万步骑顺黄河而下,攻打朔方郡,其他几路人马暂时按兵不动。
王镇恶打起仗来跟他的名字一样凶恶,半个月不到,就攻破了鸡鹿塞,长驱直入,连克修都、窳浑、渠搜诸城,斩首四千余众,兵锋直指五原郡。
五原曾是拓跋氏的老巢,丢失此地,整个阴山以南都会失守。
王镇恶大张旗鼓,摆出要猛攻五原的架势,拓跋嗣不得不又调集两万骑兵前去支援。
现在魏国已经到了处处漏风的地步。
见火候差不多了,刘道规当即下令各路兵马全线进攻。
四十万大军,五路人马,从东到西,消息一来一回至少两个月,不可能做到谢晦计策中的那么精锐。
不过魏国现在陷入内乱之中,正是焦头烂额之际。
另一方面,对峙的这几个月,大汉也有些吃不消,二十万义从军和十万府兵自备的粮草早就消耗殆尽。
不得不由朝廷供给。
从江淮、荆襄、关中转运到前线的粮草,还没开打,就已经消耗了六成。
不过这些代价都是值得的,多活下一个将士,大汉的国力便存下一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