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戴眼镜的年轻人立刻推了推镜框,神情专注地汇报:“我们正在分析国外的畅销品,想先从模仿入手,摸清门道后,再看看有没有可能进行超越,创造出更好的产品。”
李复兴赞许地点点头,兴致更浓了些:“那有什么发现了?”
另一个年轻人立刻兴奋地接话:“我们发现,西方人对薯条、汉堡这类快餐食品情有独钟。我们就在想,要是能发明一种机器,让普通人也能轻松做出这些食物,肯定能在国外大受欢迎。”
这番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李复兴的记忆闸门。
无数后世的产品在他脑海中飞速闪过,最终,一个清晰的形象定格下来——空气炸锅。
他心头一动,这东西不正是他们所描述的理想产品吗?
它不仅能完美地制作薯条,还能加热各种速食,完全契合了西方人的饮食习惯。
李复兴的思绪立刻沉浸了下去,开始在脑中解构空气炸锅的内在逻辑。
他清晰地记得,其核心是“高速空气循环技术”。
整个过程,是通过设备顶部的发热管产生高温热空气,再由风扇将这股热浪高速吹入锅内。
封闭空间里的热空气形成急速循环,巧妙地利用食物自身的油脂来完成“煎炸”,高温气流同时带走食材表面的水分,从而赋予食物金黄酥脆的口感,达到以假乱真的油炸效果。
说到底,它就是一个带有强力风扇的微型烤箱。
李复兴眉头紧锁,陷入了深沉的思索。
那两个年轻人则很有眼色地保持着安静,一言不发地立在一旁,眼神里充满了期待,生怕打扰到他。
然而,这副恭敬等候的画面,在实验室的另一角却激起了波澜。
几名科研人员的窃窃私语,像细小的涟漪一样扩散开来。
“瞧瞧那两人的样子。”
一个戴黑框眼镜、身形清瘦的叫陈木华的研究员撇了撇嘴,语气里满是轻蔑,“一门心思就想着攀高枝,压根就没打算靠自己。”
他的声音不大,但在格外安静的实验室里,却显得异常刺耳。
旁边一个梳着马尾辫的女同事立刻随声附和:“可不是嘛,我们哪个不是凭真才实学进来的,他们倒好,专挑好走的路。”
这话仿佛点燃了导火索,其他人也开始七嘴八舌地发表看法,一时间,针对那两个年轻人的闲言碎语在空气中交织。
那些尖锐的议论一字不漏地飘进了两人的耳朵里,他们脸上发烫,心里憋着一股气,却又不知该如何辩解。
毕竟在这种地方,任何口头上的反驳都显得苍白无力。
最终,两人只能将这份不甘默默咽下,但彼此交换了一个眼神,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坚定——总有一天,要用真正的实力让这些人闭嘴。
短暂的沉思过后,李复兴抬起头,说:“我构思了一个东西,叫空气炸锅,或许能解决你们的难题。”
“空气炸锅?”两个年轻人神色一振,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追问,“李股长,那是什么?您快跟我们说说!”
李复兴清了下嗓子,便开始深入浅出地剖析起空气炸锅的运作方式与基础构造。
他一边娓娓道来,一边用手在空中勾勒着产品的轮廓,力求将脑中的蓝图清晰地展现在两人面前。
两个年轻人听得入了神,不时提出一些关键性的疑问,李复兴都极有耐心地逐一化解。
不知何时,新任科研室主任徐晓安也悄然走近,负手立在一旁,默不作声地倾听。
当李复兴口中那些关于空气炸锅的创新构想传入他耳中时,他的眼神中瞬间掠过一抹难以掩饰的惊异与欣赏。
他完全没料到,一个没有受过系统科研训练的李复兴,竟有如此开阔的思路,能如此迅速地将需求与一个全新的产品形态联系起来。
徐晓安心中暗忖,自己先前确实是看走眼了。
要知道,他们这个科研室成立至今,连一个像样的产品方向都未能敲定,始终在原地打转。
可李复兴仅仅是旁听了片刻,便能精准地抛出一个如此契合的方案。
外界的传闻,看来还是太过保守了,此子的能力,远在传闻之上。
即便是他徐晓安自己,也自问做不到这一点,否则研究室也不至于陷入停滞。
与此同时,那些原本对李复兴抱着看戏心态的科研人员,也不由自主地围拢过来。
他们嘴上没说什么,但心里对这个闻所未闻的“空气炸锅”已然生出了浓厚的兴趣。
一些人甚至在心底开始重新估量起李复兴的分量,暗道他或许真有几分过人之处。
可转念一想,又觉得匪夷所思,听个大概就能凭空想出产品,而他们这些正牌大学生,却至今毫无头绪。
他们不禁怀疑,李复兴的真实水平,真的只是一个高中生吗?
随着李复兴的讲解层层递进,那两个年轻研究员眼中的光芒愈发炽热,闪烁着狂热与憧憬。
他们清楚地意识到,李复兴描绘的这个概念一旦成为现实,极有可能是一款能引爆市场的明星产品。
其中一人再也按捺不住激动,脱口而出:“李股长,您这个构想简直是神来之笔!只要我们能把它造出来,绝对不愁销路!”
李复兴淡然一笑:“想法终归是想法,要让它从图纸上走下来,还得靠在座各位的智慧和汗水。”
就在这时,徐晓安沉声开口:“复兴说得没错,科研攻关,靠的就是同心同德。既然有了新方向,我们就全力以赴,集中力量研究一下,看怎么把这个空气炸锅给搞出来!”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充满了期许和不容置疑的力量。
那些先前对李复兴还心存芥蒂的研究员,此刻在徐晓安的感召下,也纷纷颔首。
他们心里纵然还有几分傲气未消,但在一个极具潜力的项目面前,也愿意放下成见,投身其中。
毕竟,对任何一个科研工作者而言,能参与到一个前景无限的项目中,本身就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
更何况,这东西要是真成了爆款,将来履历上添上“空气炸锅研发者”这一笔,该是何等风光,厂里的嘉奖更是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