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四百零六章苏长青版以工代赈,灾民积极参与赚工分换粮食(第1/2页)
山城。
“总司令,从豫南传来的消息。”
“苏长青作为红党的赈灾负责人,出现在了豫南省。”
“目前!”
“红党在豫南省展开了大规模赈灾事宜,大量的粮食、物资都运抵了豫南省。”
“汤恩伯将军说,按照红党的这番做法。”
“这次的赈灾事宜如果真由红党主导下去的话,这豫南省的天怕是要变红了。”
汤恩伯虽然同意了与苏长青合作,撤去了阻碍苏长青所部运输物资的路障。
但!
这也不过是暂时的妥协而已。
赈灾这种事情,如果真由红党主导下去的话。
那青天党在豫南省的威信将降到冰点。
往后!
青天党想要在豫南重新夺回民心,就千难万难了。
汤恩伯无法控制事态的发展,毕竟苏长青是以赈灾为名的。
真要在这件事情上,和苏长青闹翻的话。
汤恩伯知道自己站不住脚。
自己无法救济灾民,还阻拦红党救灾。
光是这一点,就足以令汤恩伯的名声臭不可闻。
这罪责!
汤恩伯属实是承受不住。
所以,他便将问题扔给了山城。
扔给了总司令!
“赈灾这种事情,怎能让红党收尽民心?”
总司令的脸色很不好看,青天党政府的行事效率低下、各层更是中饱私囊。
对于发生在豫南之事,总司令不可能不知道。
只是赈灾的支出,是一笔庞大的数字。
除此之外,即便是拨出赈灾款项也到不了受灾老百姓的手中。
所以,总司令对豫南之事也只是全权交给了汤恩伯等人处理。
但红党将手插进了豫南省,并且大张旗鼓的赈灾。
就意义就不同了!
要是真如汤恩伯所言,红党在豫南省大收民心的话。
那豫南省的天,可就真要变了。
“让汤恩伯不仅要积极配合红党赈灾。”
“更要反客为主!”
“赈灾之主体对象,不能是红党。”
“必须是我青天党!”
“豫南省的那些贪官污吏,该杀的杀!”
“绝不手软!”
“同时,各地的粮食物资,需尽快运入豫南赈灾。”
“这赈灾之事,可不能让红党钻了空子。”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红党主导了这一次的赈灾。”
“再让财政部派发一定额度的赈灾钱款下去。”
“决不能让红党,借着赈灾之事做文章。”
“收民心!”
“是!”
在苏长青以及红党的刺激下,一直对豫南大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青天党。
终于是行动了起来。
但也仅仅如此罢了。
一套内里已经腐烂的行政系统,想要应对如此大的灾难。
根本行不通。
相比较而言。
由苏长青的组建起来的救灾队伍,其行动效率就不知道高了多少倍。
“咕咚!”
“咕咚!!”
在聊阳镇,一个临时搭建起来的巨大棚子。
将炽热的太阳挡住。
衣衫褴褛的老百姓们,瞅着临时搭建起来的巨大棚子中,传来的香味。
直吞口水!
用红薯、玉米煮成的粥对于豫南省的老百姓们而言,如久旱逢甘霖。
缺衣少食的老百姓们,此时能有一口吃的。
这让他们迈入鬼门关中的腿,又被收回来了。
生的希望!
重新燃起!
“司令,目前豫南省受灾的老百姓们。”
“在有组织的引导下,朝着我们设置的几个赈灾点移动。”
“这些受灾的老百姓真多啊,我们运来的那么多粮食,都被一扫而空了。”
“要不是北满地区今年种植了大量的红薯、土豆和玉米的话。”
“我们也很难弄出这么多的粮食,赈济这些受灾的老百姓啊!”
红薯、土豆和玉米!
三大亩产量极高的农作物。
更是饥荒时代的救命粮。
像红薯,一般亩产在2000~4000斤(鲜薯),高的可达5000斤以上。
即使在较差的沙土、丘陵地带,也能有1000~2000斤的收成。
红薯耐旱、耐瘠薄,抗灾能力强,是灾荒年份的重要救荒作物。
土豆:亩产一般在1000~3000斤,对气候和土壤适应性强,尤其适合在高寒、贫瘠的山地种植,灾年常作为救命粮。
玉米:亩产一般在200~500斤,高的可达600~800斤。
玉米耐旱、耐瘠,适合在山地、沙壤种植,也是灾年重要的补种作物。
而在这个时代,水稻亩产上等田185公斤,下等田115公斤,最下等田70公斤。
麦亩产30-45公斤,大豆亩产20-35公斤。
如果不是苏长青早就对豫南可能爆发极为严重的旱灾,有预案的话。
就算是北满地区再如何丰收,也不可能喂饱这几百万,上千万张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四百零六章苏长青版以工代赈,灾民积极参与赚工分换粮食(第2/2页)
凭借着红薯和土豆的超高产量。
足以支撑豫南省的受灾老百姓们,度过这个难抗的年份。
“是啊,好在有这些在饥荒时代,能够救命的粮食啊!”
如今,看到受灾的老百姓们有条不紊的排队,接受赈济。
苏长青也是长松了一口气。
“除了固定的几个赈灾点之外,我们还需要组织一些人下去。”
“将生的希望!”
“带给乡村中的留守老百姓们,很多年迈的老百姓无法离开村庄。”
“只能在饥饿中等死,我们所能做的。”
“就是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
饥荒之年!
大量的老百姓都是选择背井离乡,去讨一口生活。
离开!
就有生的希望!
但是,很多年迈的老百姓。
腿脚不方便的老百姓,无法离开。
在没有了食物补充之后,只能在饥饿中等死。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抵达赈灾点。
这也是苏长青为什么,坚持要派人下沉到偏远山村。
去赈济那些年迈老百姓的原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苏长青的赈灾,绝不是一个口号。
或者是只为了收买人心,做个表面工作罢了。
若是如此的话,苏长青也不会费如此周折。
将这么多的粮食,转运至豫南省一带。
“是,司令!”
“不过司令,这段时间来,青天党的表现倒是也很不错。”
“大概是我党的一些工作,刺激到了青天党那边吧。”
“不过也仅仅如此了,听说山城那边又拨下来不少的款子。”
“能到豫南的。”
“寥寥无几!”
“倒是汤恩伯,试图从我们这里购买粮食。”
“说是要赈灾用!”
“这表面上的工作,倒是做的有声有色的。”
青天党的腐朽,苏长青看的一清二楚。
如今,红党在豫南赈灾。
远在山城的总司令必然坐不住。
这一点,倒是苏长青希望看到的。
不管青天党出于何种目的赈灾,只要受灾的老百姓能够得到实惠。
那就是好事!
不过青天党就算是再如何积极,其腐朽的官僚体系也不可能因为山城、因为总司令的震怒。
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所以,苏长青对青天党积极投入赈灾事宜还是保持怀疑的。
“汤恩伯要买,卖给他就是了。”
“在保证我们的救灾事宜不被拖后腿的情况下,汤恩伯等人一些不太过分的要求。”
“还是可以满足的。”
“更别说他还是花钱来购买我们的物资,这些物资多多少少也会流入普通老百姓的手中。”
“就算他是做表面工作,我也认了。”
苏长青笑了笑,在保证我党赈灾物资充裕的情况,苏长青并不介意让青天党也积极参与、甚至试图主导此次的赈灾。
当然,他们就算是想主导。
在没有充裕物资的情况下,也不过是一句空话罢了。
“古人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施粥赈灾!”
“不过是下下之选,这些粥不过是吊着这些百姓的命而已。”
“他们想要获得更多的食物,更多的物资。”
“还是要由他们自己赚来,如此才能真正的缓解这次大旱灾带来的影响。”
仅仅是施粥赈灾!
并不是苏长青的目的,在缺乏食物的情况下。
施粥足以吊住一些老百姓的命,让他们熬过这个难熬的年份。
不过!
这些劳动力如果能够组织起来,也是一笔财富。
在政工工作人员的组织下,一些轻型纺织厂在这一带开业。
一些零碎的手工活,能够让一些农村妇女赚取工分。
这些工分可以换取粮食,用来补贴家用。
这些受灾的农村妇女,参与赚取工分的活动十分积极、热情。
毕竟谁都想多赚取一些工分,获得更多的粮食。
至于受灾的男劳动力,则由政工工作人员的组织下,开挖水渠、兴修水利工程。
挖掘隧道!
修缮公路,铁路!
为未来之储水,避免大旱灾的大面积缺水做准备。
同时,修缮公路也能让车队,更好的运输各种物资入豫南。
无论是成年男性劳动力还是未成年劳动力,都能凭借这些工作赚取工分。
换到弥足珍贵的粮食!
在经历过饥饿之后,对粮食极度渴求的老百姓们。
对于苏长青组织起来的这些活动,参与程度极高。
而这种以工代赈的方式,也避免了聚集的人群出现各种问题。
在苏长青的主导下,整个豫南省的一切。似乎都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场史无前例、波及数百万、上千万老百姓的大旱灾。
其恶劣影响,也在苏长青的一手组织下。
降到了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