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54章拜访(第1/2页)
晨光刚漫过画室的窗棂时,周苓就醒了。她翻了个身,看见陈迹正坐在床边,手里拿着块浅杏色的软布,细细擦拭着《隙光》的画框。松木画框的边角被他磨得光滑,昨日刚装裱好的水彩纸还带着点宣纸特有的绵柔气息,在晨光里泛着淡淡的米白。
“醒了?”陈迹抬头,指尖还沾着软布上的细绒,“再躺会儿,早饭还得等十分钟——我煮了南瓜粥,你爱吃的那种,放了点桂圆。”他放下软布,伸手探了探她的额头,指尖带着刚碰过画框的凉意,“昨晚没睡好?眼底下有点青。”
周苓往他身边挪了挪,脸颊蹭过他的袖口,闻到熟悉的雪松皂角味。“有点紧张,”她的声音还带着刚醒的沙哑,“老教授毕竟是‘新北方画派’的奠基人,万一他觉得《隙光》太‘轻’了怎么办?”她想起前几日在画派年鉴上看到的老教授作品——全是浓墨重彩的北方雪原,笔触苍劲得像寒风里的白桦,和她这株软乎乎的多肉,简直是两个世界。
陈迹笑了,伸手把她鬓边的碎发别到耳后:“你忘了?去年画派研讨会,老教授看了个学生的水墨荷花,说‘画里有气,比堆十层油彩都有劲儿’。他从来不在乎风格轻不轻,只在乎有没有‘心’。”他拿起旁边叠好的米白色针织开衫,递到她面前,“这件衣服衬肤色,待会儿展开画的时候,你站在光里,画也会更亮。”
周苓接过开衫,指尖蹭过布料上细密的纹路——这是陈迹去年在苏州给她买的,她说过喜欢这种软乎乎的质感,他竟一直记着。她坐起身,看着陈迹重新拿起软布,小心翼翼地绕着画框擦,连画框连接处的细缝都没放过。阳光落在他的侧脸上,把他睫毛的影子投在画框上,竟像是给《隙光》又添了层温柔的滤镜。
早饭时,陈迹没再提老教授的事,只给她碗里夹桂圆,说“补气血,待会儿说话有劲儿”。周苓小口喝着粥,南瓜的甜混着桂圆的香,暖得她心口发颤。她偷偷看陈迹,他正低头剥鸡蛋,指腹上还留着常年握画笔的薄茧,剥蛋壳的动作却轻得像在处理易碎的颜料管。
收拾画的时候,陈迹找了块厚厚的羊毛毯,把《隙光》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点画框的边角。“路上颠,别蹭着画纸,”他把画抱在怀里,像抱着件稀世珍宝,“我来抱,你手里别拿东西,轻松点。”周苓想接过一半重量,却被他按住手:“听话,你待会儿要跟老教授说话,保存体力。”
两人走在秋日的街道上,阳光把梧桐叶染成了金红,风一吹,叶子就像蝴蝶似的往下落,铺在地上,踩上去沙沙响。陈迹抱着画走在外侧,让周苓靠里走,偶尔有自行车经过,他都会下意识地把她往身边带一带。
“还记得你第一次跟我去见老教授吗?”陈迹突然开口,声音混着风声,格外温柔,“那时候你刚上大一,穿了件蓝色的连衣裙,紧张得攥着我的袖子,手心全是汗。”
周苓笑了,想起那天的样子——她跟着陈迹走进老教授的书房,看见满墙的画册,连呼吸都不敢重了。老教授问她喜欢哪个画家,她半天说不出话,还是陈迹帮她解围,说“这孩子喜欢看莫奈的光,总对着窗外的云发呆”。“那时候我哪懂什么光啊,”周苓晃了晃牵着陈迹的手,“都是你瞎编的。”
“才不是瞎编,”陈迹低头看她,眼里的笑意像融了阳光,“我那时候就发现,你看东西的眼神不一样——别人看云只看形状,你却看云底下的光,落在地上的影子。那时候我就想,这姑娘早晚能画出自己的光。”
说话间,就到了老教授家的巷口。巷子是老城区特有的青石板路,两侧的院墙爬满了爬山虎,深秋时节,叶子一半红一半绿,像打翻了的调色盘。老教授家的木门是深褐色的,门环是铜制的,磨得发亮,门楣上挂着块木牌,写着“墨斋”两个字,是老教授自己题的,笔力苍劲。
陈迹上前敲了敲门,铜环撞在木门上,发出“咚——咚——”的声响,在巷子里传得很远。没过一会儿,门就开了,老教授穿着件灰色的对襟衫,头发花白,却梳得整整齐齐,鼻梁上架着副老花镜,镜片后的眼睛亮得像年轻人。
“陈迹,小周,快进来!”老教授笑着侧身,把他们让进去,“我今早还跟老伴说,你们该到了,粥刚热好,要不要喝一碗?”他的声音洪亮,带着北方人的爽朗,一下子就驱散了周苓心里的紧张。
院子里种着棵老桂树,金黄的桂花落了一地,空气里全是甜香。老教授领着他们往书房走,脚步稳健,只是上台阶时,陈迹下意识地扶了他一把。“不用扶,我还没老到走不动路,”老教授拍了拍陈迹的手,眼里带着笑意,“你们年轻人啊,就是心细。”
书房比周苓想象的还要大,两面墙全是书架,从地面顶到天花板,摆满了画册和手稿。书架上还放着些小摆件:一个缺了口的青花墨水瓶,一支笔杆磨损的狼毫笔,还有个小小的陶制多肉盆栽,叶片胖乎乎的,和她画里的那株有几分像。靠窗的位置放着张宽大的书桌,桌上铺着米白色的毛毡,毡子上还留着几滴未干的墨渍,阳光透过窗棂,在毛毡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把画展开吧,”老教授坐在书桌旁的藤椅上,指了指桌前的空地,“不用紧张,就当是咱们仨聊聊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4章拜访(第2/2页)
陈迹小心翼翼地解开羊毛毯,周苓伸手帮忙,指尖碰到画纸时,还是忍不住轻轻颤了一下。阳光刚好落在画纸上,浅杏色的底色瞬间亮了起来,多肉的叶片边缘泛着淡粉,像吸饱了阳光的露水,天窗漏下的金网在光里微微晃动,连画纸上的细绒都看得清清楚楚。
老教授原本靠在藤椅上,见画展开,慢慢坐直了身子,摘下老花镜,揉了揉眼睛,又重新戴上,凑到画前。他没说话,只是眯着眼,从画的左侧看到右侧,又弯腰凑近,手指悬在画纸上方,离多肉的叶片只有几毫米,却没敢碰。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直起身,转头看向周苓,眼睛亮得像落了星光:“这画里有股劲儿,很特别。”
周苓深吸一口气,双手轻轻攥了攥衣角,开始慢慢说:“画这幅画的时候,我总在画室待到深夜。有天凌晨,我抬头看见天窗漏下来的光,落在画架旁的多肉上——那株多肉是去年冬天买的,当时快枯萎了,我想着试试看,就放在窗边,没想到它慢慢长出了新叶。”她的声音一开始还有点轻,说着说着,就越来越投入,“我突然觉得,我们有时候就像这株多肉,身边有很多厚重的东西——比如传统的画派风格,比如别人的期待,这些就像画室里的油画布,很沉,压得人有时候不敢往前走。可就算这样,还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哪怕只是天窗漏下的一点点,也能慢慢生长。”
她指着画里的金网:“我用了掺金粉的水彩,不是想让它亮,是想让这光看起来有温度——就像不管遇到什么,只要心里有那束光,就不会觉得冷。”
老教授听完,点了点头,伸手轻轻拂过画纸的边缘,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了画里的光。“你很有想法,也很有天赋,”他的声音里带着感慨,“前阵子,有个学‘新北方画派’的年轻人来找我,拿了幅画,画的全是白桦林,笔触跟我年轻时一模一样,可我看着就觉得空——没有他自己的东西。现在很多年轻艺术家都急于模仿他人,觉得跟着主流走就不会错,却忘了自己的本心是什么。”
他转头看向陈迹,眼里带着笑意:“陈迹,你教出了一个好徒弟,更是一个好搭档。当年你刚学画的时候,也有人说你‘不按规矩来’,放着好好的油彩不用,非要去试水墨和水彩的融合,我那时候就说,你这孩子心里有杆秤,知道自己要什么。现在看来,你不仅知道自己要什么,还能看见别人心里的光。”
陈迹笑了,目光落在周苓身上,满是骄傲:“她从来都不是我的附属。去年有次画派联展,有人劝她画我的风格,说肯定能获奖,她却拒绝了,说‘我想画我眼里的东西’。那时候我就知道,她的才华不是靠模仿能藏住的,她只是需要一个机会,让更多人看到她的光芒。”
周苓听到这里,眼眶突然热了。她想起去年拒绝模仿时的犹豫,是陈迹在她身边说“别怕,画砸了我陪你”;想起深夜在画室画画,陈迹会悄悄给她留一盏灯,桌上放着温好的牛奶;想起这次准备《隙光》,他帮她调颜料,帮她观察光的角度,却从不说“你该怎么画”,只说“你觉得好就好”。
老教授看着两人的样子,笑着起身,从书架上拿下一本旧画册,递给周苓:“这是我年轻时的手稿,里面有很多失败的尝试,你看看,就知道谁都不是一开始就找到自己的路的。”画册的封面是深棕色的,边角已经磨损,翻开第一页,是幅没画完的荷花,墨色晕得有些乱,旁边写着一行小字:“太急了,没等墨干。”
周苓接过画册,指尖蹭过泛黄的纸页,心里突然特别踏实。她抬头看向陈迹,陈迹也正看着她,眼里的温柔像融了满院的桂花香。
离开老教授家时,阳光正好,透过桂树的缝隙,在青石板路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周苓牵着陈迹的手,脚步比来时轻快了很多。风吹过,桂花瓣落在她的发间,陈迹伸手帮她摘掉,指尖轻轻蹭过她的耳垂。
“你知道吗?”周苓突然停下脚步,转头看着陈迹,眼里亮着光,“刚才老教授说‘好搭档’的时候,我突然明白,真正的伴侣,不是要天天黏在一起,不是要对方按照自己的样子活,而是能并肩站在一起,看着对方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然后真心为他骄傲。就像你看着我画《隙光》,我看着你做艺术研究,我们都有自己的天地,却又能在彼此的天地里看到光。”
陈迹伸手把她揽进怀里,下巴抵在她的发顶,闻到她发间的桂花香。“不止,”他的声音在她耳边轻轻响,“还要一起走很多路,看很多风景,等我们老了,再把这些画和故事,讲给别人听。”
阳光落在两人交缠的身影上,把影子拉得很长。周苓靠在陈迹怀里,看着巷口的梧桐叶缓缓落下,心里突然特别安稳。她知道,《隙光》不仅是一幅画,更是她心里的一束光,而陈迹,就是那个帮她守住这束光,还陪她一起让光变得更亮的人。
两人慢慢往前走,手里牵着的手,握得更紧了。巷子里的桂花香,阳光的温度,还有彼此掌心的暖意,都混在一起,像一幅永远不会褪色的画,藏在时光里,温柔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