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七十二章大宝考童生(第1/2页)
——大宝考童生|八岁案首
一立春夜的备考温情
立春才过,青州城外的柳丝已抽出第一缕嫩黄,风里裹着洗髓泉特有的清冽气息,吹得沈家小院的窗棂轻轻作响。已是深夜,小院却依旧灯火通明——明日便是县试的日子,大宝沈知渊的书案上,整齐摊着《论语》《大学》《中庸》三部典籍,书页间夹着他手写的批注,墨迹尚新,却不见半分临考的慌乱。
沈青萝端着一盏温热的灵泉蜜水走进来,将一只小巧的青瓷香炉放在书案一角,炉内是空间特制的“静心香”,青烟袅袅升起,带着淡淡的荷叶香气,能宁神聚气。“别熬太晚,提神不如静心。”她轻轻摸了摸儿子的发顶,声音温柔,“娘在门外守着,有需要就喊我。”
大宝抬起头,眼里没有同龄孩子的浮躁,只有与年龄不符的沉静。他放下手中的毛笔,指尖轻轻拂过书页上的批注,那是他这些日子反复研读的心得,甚至还融入了母亲教他的药膳药理、二宝讲的机关原理,让枯燥的典籍多了几分生活气息。
二空间的考前助力
就在这时,空间的提示音悄然在大宝脑海中响起,带着对“首次科举”的鼓励:
「检测到宿主子女沈知渊即将参加“童生试”,此为科举首战,符合“济世成才”主线。奖励:“文思泉涌”Buff×1(持续24小时,提升思维敏捷度与表达流畅度)、“紫竹狼毫”极品×1(书写流畅,助于卷面整洁)。」
一支通体泛着紫光的狼毫笔凭空出现在书案上,笔杆雕刻着细小的竹纹,握在手里温润趁手。大宝拿起新笔,蘸了蘸洗髓泉泡制的烟墨,在宣纸上轻轻划了一笔,墨色均匀,线条流畅。他眸子瞬间亮若寒星,少年嗓音还带着几分稚嫩,却透着磐石般的坚定:“娘,明日县试,我必为你拿个案首回来。”
沈青萝看着儿子眼里的光,心里满是欣慰——这孩子,从不是为了自己读书,而是把“让母亲骄傲”刻进了心里。
三县试首战:背书无错漏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沈青萝便带着大宝赶往青州文庙——那里是本次县试的考场。考场外早已挤满了考生和送考的家人,考生年龄从八岁到三十岁不等,大多神色紧张,唯有大宝穿着一身干净的青布长衫,站在人群中,腰背挺直,目光沉静。
县试共分三场:背书、解义、对策,每场考一日,连考三日。
第一场考背书,考官是青州有名的老儒张先生。他坐在高台上,目光扫过台下考生,缓缓开口:“今日首场,背《论语为政》全文,错一字、漏一字、添一字,均扣一分,全对者方能进入下一场。”
《论语为政》全文近千字,且多为古文,对成年人来说都不算易事,更别说一个八岁的孩子。考生们顿时面露难色,有人低头默念,有人手心冒汗。
“沈知渊,你先来。”张先生目光落在大宝身上,带着几分好奇——这么小的孩子来考童生,他还是头一次见。
大宝起身,走到考场中央,微微躬身行礼,然后开口背诵。他的声音不算高,却清晰地传遍整个文庙:“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千字之文,他背得如瀑布落九天,字字清晰,句句流畅,没有一处停顿,更没有一字错漏。高台旁燃着的计时香才烧到一半,他已阖上眼,从容背诵完最后一句,躬身归座。
整个文庙瞬间陷入寂静,连张先生都愣了片刻,随即抚掌赞叹:“好!好一个过目不忘!此子八岁,竟有如此记忆力,难得!”
四县试次战:解义引实例
第二场考解义,题目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要求考生结合典籍与现实,阐述对“为政者需自身端正”的理解。
考生们纷纷提笔,大多围绕“孔孟之道”展开,引经据典却略显空洞。唯有大宝,提笔后略一沉吟,便腕走龙蛇,写下自己的见解:
“政者,正也;上正则下正,如寒泉清则百川清,如母贤则子孝。昔年我乡有恶绅,恃强凌弱,欺压妇孺,后沈氏立新规,男女并重,济贫办学,乡邻皆服——此乃‘上正’之效也。又闻《千金方》有云:‘上医医国,下医医人’,为政者若能如医者般,先正己身,再济万民,则天下自安。”
他以空间寒泉的“清澈”为喻,既贴合田园生活,又显生动;引“沈氏新训”的实例,将抽象的“正”落地为可感知的民生改善;更巧妙结合母亲教的《千金方》知识,让解义既有文化底蕴,又有现实关怀。
张先生拿起大宝的答卷,越看越惊喜,忍不住拍案叫绝:“此子不仅记性好,更有自己的见解!八岁孩童,能将‘正’与民生结合,条理清晰,说理透辟,神童也!”
五县试终战:对策通军政
第三场考对策,题目是“若边境不宁,当何以安之?”,这是一道典型的军政题,连许多成年考生都只能泛泛而谈,没想到竟会出给童生。
考生们顿时慌了神,有人写“增兵戍边”,有人写“和亲止战”,大多千篇一律。大宝却沉吟片刻,笔锋陡转,写下三条对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七十二章大宝考童生(第2/2页)
其一,“药膳济军”:以灵泉药材制便携药膳,补将士气血,强军队战力,如寒泉灵菇鸡汤罐头,保质期三月,可解长途行军饮食之困;
其二,“女学稳村”:在边境村落设女学,教女子药膳、纺织,让将士无后顾之忧,民心定则边境稳;
其三,“机关守隘”:以寒泉灵竹制连环弩,设伏于险隘,可连发十箭,箭涂麻沸散,既能御敌,又不滥杀,附连环弩草图一张。
三条对策,句句实用,既有具体方法,又有实操细节,连草图都标注得清晰明了。张先生看着答卷上的连环弩草图,又看了看台下从容的大宝,目瞪口呆——一个八岁童生,竟懂军政、通机关,这简直是前所未闻!
六放榜日的轰动
三日后,是县试放榜的日子。文庙前的红榜刚一悬挂,便被考生和百姓围得水泄不通。人群中有人高声念出榜首名字:“案首——沈知渊,八岁,青州寒泉乡!”
“什么?八岁案首?”
“我没听错吧?这么小的孩子,竟考了第一?”
“就是那个沈家的孩子!前几日沈家立女学、改家训,现在又出了神童,真是风水好啊!”
人群瞬间沸腾,“八岁案首”的消息像春风一样,迅速传遍青州城,甚至有消息灵通的商贾,当天就把消息传到了京城。大宝站在红榜前,看着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没有欢呼雀跃,只是平静地转身,朝着人群外的沈青萝走去。
七空间的重磅奖励
就在大宝走到沈青萝身边时,空间的提示音清越响起,带着满满的成就感:
「检测到沈知渊县试夺魁,创本朝“最年轻童生案首”纪录,声望值+200。奖励如下:
解锁“连中三元”隐藏成就,后续科举将获得“文运加持”,降低失误概率;
原“紫竹狼毫”升级为“状元笔”,笔杆浮现龙纹,可自动聚敛文思,书写时灵感更盛;
随机机关图纸×1——“寒泉连弩考场防作弊版”,可精准识别抄袭、夹带,适用于各类考场。」
一支泛着金光的“状元笔”出现在大宝手中,笔杆上的龙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宝捧着笔,指尖微微颤抖,却没有先看笔,而是转身将放榜的卷轴小心翼翼地递到沈青萝手里,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娘,第一功名,给你。”
八贵客登门的荣光
放榜当日下午,青州县令亲自带着随从,捧着一块镌刻着“童生案首”的铜匾,来到沈家小院。“沈娘子,恭喜恭喜!”县令满脸笑容,“沈家一门忠勇,此前二宝造连弩退山匪,如今大宝八岁夺案首,真是青州之幸,本官与有荣焉!”
老夫人闻讯赶来,看到铜匾,激动得热泪盈眶,连连念叨:“是祖坟冒青烟了!是沈家的福气啊!”
之前与沈家有生意往来的绸缎商,也亲自送来一匹“烟霞锦”,料子细腻,色泽如晚霞,笑着说:“这是给案首少爷做新袍的,预祝少爷日后步步高升!”
更有多家富绅派人送来“束脩”帖子,有的愿出百两黄金,请大宝入自家书馆授业;有的愿赠良田百亩,只求大宝能指点自家子弟读书。
面对这些厚礼与邀请,大宝却一一婉拒,他站在院子里,对着众人深深一揖,声音清朗却坚定:“多谢各位长辈厚爱,学生如今志在科举,更志在济世救民。各位的束脩,若不嫌弃,还请捐给沈家女学书院,让更多孤女能读书识字,这才是真正的积德行善。”
众人听了,无不赞叹——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格局,未来必成大器!
九星夜归程的状元志
夕阳西下,送走贵客,沈青萝带着大宝坐上马车,驶出青州城。夕阳把马车的影子拉得修长,车厢里放着“案首”铜匾,还有那支金光闪闪的状元笔。
沈青萝把铜匾轻轻揽在怀里,笑着看向身边的大宝:“今日得了案首,下一步,想要什么?”
大宝抬起头,目光望向车窗外渐渐落下的夕阳,声音轻却坚定:“下一步,要考府试案首;然后是院试,要做会元;最后,要去京城考殿试,做状元。”
他顿了顿,转过头,看着沈青萝,补充道:“每一次得的功名,都要给娘买一支发簪,从现在的紫竹珠簪,到以后的玉簪、金簪,最后,要给娘买凤钗。”
十星夜为证的繁花路
新月如钩,清冷的月光洒在马车上,车厢里传来大宝轻声读书的声音,与车轮的“轱辘”声交织在一起,格外温馨。沈青萝看着身边认真读书的少年,心里满是期待——
八岁案首,只是少年逐梦的开始;
未来,他会带着“济世”的理想,一步步走向科举巅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而她,会一直陪着他,看着他实现“让娘亲诰命加身、凤冠霞帔”的承诺,看着他把“才华”变成“守护”,把“梦想”走成“繁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