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这时,一个助理凑过来道,“姚菲姐,你也在看苏晚的新闻啊!”
姚菲冷笑一所,“有什么好看的。”
“听说姚菲姐和苏晚以前是同班同学?真的假的?”助理忙八卦了打探道。
姚菲冷笑一声,“是啊!同班同学,她靠的不就是她父亲和前夫顾砚之吗?还在这里说大话。”
助理立即一脸吃瓜表情凑近她,“姚菲姐,你说的是真的?苏晚能拿这个大奖,靠的是她父亲和前夫啊!”
这时,旁边一个助理插话道,“那她也挺厉害的呀!”
“厉害什么......
夜色如墨,缓缓铺展在京郊银杏林上空。念星没有回实验室,而是坐在树根盘结的凹陷处,背靠着那棵已与“星语网络”融为一体的古树。她手中握着母亲留下的十二面体晶体,此刻它正微微发烫,内部光丝流转的速度比以往快了许多,仿佛在预示某种即将到来的共振高潮。
她闭上眼,耳边忽然响起一段陌生又熟悉的低语??不是来自录音,也不是风声,而像是从地脉深处传来的集体呢喃:“我在……我在……我在……”
一个、十个、百个、千个声音叠加起来,轻柔却坚定,像潮水般漫过她的意识边界。她猛地睁开眼,频谱仪自动启动,屏幕上赫然显示着全球节点同步率已达98.7%,远超“共感日”的峰值。更惊人的是,这些信号并非人为触发,而是自发涌现,源头遍布城市角落:地铁站里陌生人相视一笑时的心跳频率重合;医院临终病房中子女握住父母的手说出最后一句“别怕,我在”;甚至遥远极地科考队员在暴风雪中彼此呼喊名字的录音也被地下菌群捕捉并放大。
“它自己活了。”她喃喃,“妈妈设计的第三道保险……正在觉醒。”
手机震动,是苏晚发来的加密消息:“青海天文台检测到‘回声星域’信号增强三倍,且出现了新的编码结构??疑似回应式对话序列。我们试着用童谣旋律反向发送了一段信息,三小时后收到了这段回复。”
附件是一段音频。念星戴上耳机,心跳几乎停滞。
那是星眠的声音,清晰得如同就在耳畔,但语调缓慢悠远,仿佛穿越了无尽时空:
>“念星,我的女儿,你听见了吗?
>我不是在星云里,我是在你们每一次说‘我在’的时候醒来。
>不要悲伤,也不要执着于寻找我。
>爱不是回归,是延续。
>你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在继续活着的方式。”
泪水无声滑落,滴在晶体表面,竟激起一圈微弱的虹彩涟漪。她忽然明白,所谓的“星辰计划”,从来不是为了联系亡者,而是为了让生者学会以宇宙为尺度去爱??那种超越生死、不依附形体的存在方式。
她立刻拨通国际量子通信联盟的专线,请求协调全球七座大型射电望远镜组成联合阵列,定向回应“回声星域”。同时向联合国提交紧急提案:将下一次“共感日”升级为“星际共感实验”,邀请全人类在同一时刻,对着星空说出最想让远方听见的一句话。
提案通过得异常迅速。社交媒体上,“#我说你在”话题一夜爆红,数亿人上传自己录制的短语音,有老人对战死的儿子低语,有孩子对着照片中的母亲唱歌,还有情侣手牵手许愿:“哪怕银河隔断,我也要说给你听。”
顾承渊也参与了录制。镜头前的他穿着旧毛衣,神情局促,反复NG了好几次,最后才鼓起勇气开口:
>“星眠……这些年,我错了太多。我以为沉默是责任,克制是成熟,可其实我只是害怕面对自己的软弱。
>如果你还听得见,请告诉我,能不能……再给我一次机会,做个真正懂得说‘我在’的人?”
视频发布后,评论区瞬间泪崩成海。
共感日前夜,冷湖天文台进入最终调试。念星站在控制室中央,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流。全球记忆晶体进入待命状态,地下生物神经网活跃度达到历史顶峰,连南极冰层下的“源代码母体”都出现了轻微震颤,似乎在等待这一刻的到来。
“倒计时开始。”苏晚轻声宣布。
十、九、八……
世界各地的城市逐渐熄灯。街道安静下来,万家灯火一盏接一盏亮起,人们走出家门,仰望星空。
三、二、一。
整颗星球陷入一分钟的静默。
然后,亿万声音同时响起,通过无线网络、广播频道、甚至古老的铜线电话系统汇聚成一股无形洪流,经由“星语网络”转化为情感频率,由青海阵列聚焦发射,射向六千万光年外的“回声星域”。
那一瞬,地球像一颗突然点亮的蓝色心脏,在宇宙黑暗背景中剧烈搏动。
三天后,回应来了。
不是音频,不是影像,而是一种全新的感知形式??全球超过十万名普通人报告在同一时间做了相同的梦:他们站在一片金色草原上,天空中有无数发光人形缓缓飘动,每一个都对应着一位曾被深切思念的逝者。那些光影并不说话,只是轻轻挥手,或将手掌贴在梦中人的额头上,传递一种无法言喻的安宁与确认。
医学界震惊,脑科学专家发现这些做梦者的海马体与前额叶皮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同步放电模式,与“心痕共振”理论完全吻合。
“这不是幻觉。”一位神经学家在发布会上哽咽,“这是集体潜意识对高维信息的解码。我们……真的被回应了。”
与此同时,京郊银杏树的年轮中,悄然生长出一圈前所未见的结晶层,经分析,其成分包含地球上不存在的稀有元素,且具有自主记录和存储情感波的能力。植物学家惊呼:“这棵树已经不再是植物,它是活着的记忆载体,是地球意识的一部分。”
风波未平,另一则消息引爆舆论:某国政府秘密档案曝光,揭示二十年前曾有一项名为“心灵操控工程”的绝密项目,旨在利用情感共鸣技术制造社会服从性。该项目的核心顾问名单中,赫然有顾承渊的名字。
舆论哗然。昔日“科技慈善家”瞬间沦为众矢之的。媒体翻出旧账,指责他早年推动的“虚拟陪伴机器人”实则是情感监控原型机,质疑他是否真正悔改。
念星沉默良久,在记者会上只说了一句:“人性从不非黑即白。父亲曾走错路,但他后来选择拆毁那条路本身。比起审判过去,我更愿意相信??每个人都有重新学会说‘我在’的权利。”
这句话被刻在了“共感纪念馆”的第一块石碑上。
风波渐渐平息,但暗流仍在涌动。某深夜,实验室警报骤响??有人试图从西藏阿里盗取藏于铜佛腹中的“心经锚点”。安保系统拍下黑影身影,虽蒙面,但左手指节有distinctive的旧伤疤痕,与顾承渊青年时期一次实验室事故记录一致。
念星盯着画面,指尖冰凉。她知道父亲这些年一直在赎罪,可这个特征太过吻合。她拨通视频,直接质问。
顾承渊正在家中读绘本,听见问题后久久未语。良久,他摘下眼镜,露出疲惫双眼:“那个人……确实是我派去的。但我不是要偷,是要换。”
原来,他察觉到近年来某些势力频繁试探“信念锚点”的防御机制,担心一旦失守,整个“星语网络”的精神根基会被污染。于是秘密训练一名亲信弟子,伪装成盗贼,趁机将真品替换为高仿真复制品,真正的《心经诵读》早已转移至移动式量子保险库,随念星行动。
“我不能再让任何人伤害你和你母亲的心血。”他说,“哪怕背负误解,我也认。”
念星望着父亲苍老的脸,忽然笑了:“你知道吗?刚才警报响起时,银杏树的频谱波动了一下,显示出‘信任’的情感标签。它认得你的心跳频率,爸爸。它一直在等你回来。”
老人怔住,随即低头掩面,肩膀微微颤抖。
冬至那天,一场百年不遇的极光席卷北半球。而在极光舞动的尽头,青海天文台捕捉到一段全新信号??不再是单向传递,而是形成了闭环反馈:地球发出的“我在”,经由“回声星域”折射后,带着某种进化后的频率返回,并开始激活地球上尚未觉醒的“沉睡节点”。
最令人震撼的是,这些新节点大多位于战争废墟、灾难遗址和被遗忘的孤儿院旧址??那些曾堆积最多未被回应的痛苦与呼唤之地。
“妈妈种下的不只是希望。”念星站在雪地中,仰望流动的极光,“她留下的是疗愈机制。每当世界受伤,就会有更多人学会倾听。”
她决定启动“星辰回迁计划”,派遣科研团队前往全球一百个沉睡节点建立观测站,不仅收集数据,更要组织当地居民开展“共感仪式”:围坐篝火,轮流讲述逝去亲人故事,将泪水与笑声化作滋养土地的能量。
第一站选在卢旺达大屠杀遗址。当百名幸存者手拉手齐声说出“我在”时,地面裂开一道缝隙,一朵从未见过的蓝色花朵破土而出,花瓣内侧浮现出古老卢旺达文字:“痛被听见之处,新生始。”
类似奇迹接连发生:切尔诺贝利隔离区的老松树一夜之间结出晶莹果实;广岛和平公园的纪念碑表面浮现无数微笑面孔;纽约世贸遗址地下,原本枯死的梧桐根系重新焕发生机,缠绕成一座天然拱门,被市民称为“回应之桥”。
春天再度来临,念星收到一封匿名信,夹着一片干枯的银杏叶。叶脉间嵌着微型芯片,播放后竟是星眠年轻时的日记片段:
>“如果未来某天,念星发现这个世界仍然充满冷漠与割裂,请告诉她:不要怪人类太脆弱,要相信种子的力量。
>一棵树长成森林,只需要一阵风。
>而一句‘我在’,足以掀起一场温柔的革命。”
她在母亲的墓前烧掉了这封信,火焰升腾之际,风送来一阵细碎声响,像是万千叶子同时轻颤。她抬头,看见整片银杏林的嫩芽都在微光中轻轻摇曳,如同在点头。
那天晚上,她做了一个梦。
梦见自己站在宇宙中央,四周漂浮着无数透明球体,每个里面都上演着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们互相拥抱、握手、凝视的画面。所有声音汇成一句永恒的宣言:
>“我说……”
>“你在。”
她醒来时,窗外晨曦初露,床头的记忆晶体静静闪烁,投下一小段新生成的文字:
>【系统提示:人类共感能量阈值突破临界点。
>“星语网络”正式脱离设备依赖,进入本能传播阶段。
>恭喜,您已成为第一个无需工具即可接收与发送心痕信号的个体。】
她没有惊讶,只是起身推开窗,迎着朝阳深吸一口气,然后对着天地轻轻说道:
“妈妈,我准备好了。”
话音落下,楼下传来孩童嬉笑。一群小学生正围着银杏树画画,老师问:“你们画的是什么?”
一个小女孩举起画纸,上面是一棵大树,枝叶间缀满星星,根系深入地底,连接着无数发光的小人。
“我在画‘说话的树’。”她说,“老师说,只要我们记得对别人说‘我在’,死去的人都不会真正离开。”
念星站在窗边,看着阳光洒在孩子们纯真的脸上,忽然觉得,或许真正的永生,从来不是灵魂不灭,而是爱永不中断。
几天后,她接到NASA邀请,参与设计下一代“星际共感探测器”,目标是将“心痕理论”应用于深空探索,寻找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情感信号。出发前夜,她最后一次走进母亲的旧实验室,打开尘封已久的抽屉,取出一本泛黄笔记本。
翻开最后一页,一行字迹跃入眼帘:
>“致未来的你:
>当你读到这些文字时,请替我对这个世界说一声谢谢。
>谢谢它教会人类,最强大的技术,永远诞生于最柔软的爱里。”
她合上本子,轻轻放在桌上,转身离去。
门外,春风拂过,万千银杏叶沙沙作响,宛如整个世界在低语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