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恐怖灵异> 穿成苏轼的冤种弟弟> 第 91 章

第 91 章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苏轼没有接话。
    他知道。
    苏辙这话是很有道理。
    苏辙又道:“像农田水利法,方田均输法等变法对老百姓是有利的,鼓励老百姓开垦荒田,兴修水利,政府核实每户土地的数量与质量,每家税收不一样,虽说其中漏洞很大,但严惩贪官污吏,也不是不可行。”
    “倒是市易法,我觉得不大可能,虽说出发点是好的,官府收购滞销货物,等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可朝廷与寻常老百姓抢生意,岂不是将老百姓逼得一点活路都没有呢?叫我看,不如物件滞销时官府给予适当补贴,等着市场回暖后,再加大物件税收,如此一来,朝廷不至于亏本太多,老百姓的日子也不至于捉襟见肘……”
    苏轼再次没有接话。
    好一会,他才道:“若是如此变法,我也不是不能接受。”
    说着,他长长叹了口气,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说来说去,受苦受难的都是老百姓而已,如今老百姓们听说朝廷意欲变法,一个个是惶恐不安,无心劳作。”
    “即便变法想的再周全,再完美,可落实到每个百姓头上,也多的是人受苦受难。”
    苏辙一针见血道:“难道不变法,老百姓们就没有受苦受难了吗?”
    苏轼无言以对。
    苏辙看着他,笑了笑:“六哥,这几日你安心在家中休息,莫要四处走动了。”
    王安石可不是什么善茬儿,可不会任由着旁人给自己泼脏水而不反击的。
    朝中反对变法之人虽占大多数,却也不是没有人支持变法的。
    很快,就有谏官弹劾欧阳修等人。
    苏轼也是遭弹劾的一个。
    甚至还有人将脏水泼到苏辙头上,说变法之所以迟迟未大规模推行,皆因苏辙的缘故。
    苏辙看似不偏不倚,实则却是欧阳修那一派的,一直拦着不叫官家推行变法。
    苏辙:???
    他总算明白了什么叫做躺着也中枪了!
    可他也好,还是王安石等人也好,谁都没有将这等话放在心上,因为他们知道,嘴长在别人嘴上,怎么说是他们的自由,只要这等话官家不相信就好了。
    但苏轼却是按耐不住,病中的他都强撑着起身上朝,与那些人争锋相对。
    苏轼来汴京多日,也学聪明了,知道不能堂而皇之说“你说我弟弟坏话,所以我要针对你”之类的话,只揪着变法不放。
    他率先攻击的就是均输法。
    其弊端有三。
    一是官府进行市场交易,不可能不侵占到老百姓的利益。
    二是朝廷如今国库银钱本就不多,加大投入成本,风险太高。
    三来是容易滋生腐败。
    他更是以梁适为例,直说从前梁适饱读诗书,身居高位,都贪赃枉法,更别提寻常官员。
    此话一出,欧阳修等人纷纷附和。
    一时间,王安石在朝中的地位也受到影响。
    每每早朝,大殿热闹的像菜市场似的,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可谓热闹非凡。
    这一日,苏轼带病上朝,几个问题抛向王安石。
    王安石只道:“……苏大人此言莫过于鸡蛋里挑石头,凡事皆有此等特殊情况的。”
    苏轼却道:“下官觉得王大人这话说的没错,别说是少数情况,即便只有一两例,也得想好应对之策才是。”
    “若是连朝臣都反对变法之策,又该要寻常老百姓信服?”
    “更别说王大人不赞同如今的科举,觉得诗赋、墨义、帖径是华而不实,想要再科举上也进行改革,那下官请问您,您大力推举考试经义,那学子科举时可有标准答案?又该由谁来制定这份标准答案呢?下官再问您,那些寒窗苦读十几年,准备参加科举的学子岂不是白白浪费了十几年的光阴?”
    “他们肩不能提,手不能扛,若如此下去,他们该靠什么营生?王大人这不是将他们往死路上逼吗?”
    “长久这样下去,天下定会大乱的!”
    此话一出,众人纷纷附和。
    王安石被他哽的说不出话来。
    一直到了下朝,王安石脸色都不大好看。
    等着回府之后,谢景温就来了。
    这人乃侍御史知杂谢景温,他不光是王安石变法的忠实拥护者,说起来与王家也是姻亲,他的妹妹嫁给了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
    王安石对一直对他颇为照拂,他也一直依附王安石,时常替王安石出谋划策。
    谢景温道:“……欧阳修,范镇等人年纪大了,淋了几场雨后身子大不如从前,不足为惧。”
    “司马光一向谨慎,断然不会为了变法一事献出性命,唯独这个苏轼,是个不要命的,我觉着……是不是先将他除去?”
    王安石沉默着没有说话。
    若苏轼只是个寻常官员,他并不会在乎,可偏偏苏轼却是才高八斗,经常搞一些小动作,比如写些隐晦骂人的诗词流传出去,他虽一心只有变法,可身为臣子,若能流传千古,谁又愿意背负骂名?
    谢景温低声道:“我听说苏轼休沐时时常陪着他母亲程氏前去城郊寺庙上香,我看不如趁着这个机会除掉他算了。”
    “正好这些日子老百姓对变法一事有些怨言,到时候将这事推到躁动的老百姓头上去,定不会有人联想到大人的。”
    王安石这才扫了他一眼:“你觉得你能将这件事做的人不知鬼不觉,还是觉得你能聪明过苏子由?”
    身居高位者,他比谁都清楚做大事者该不拘小节的道理,若想要推行变法,必要时也是要牺牲一些人的,可却不能牺牲苏辙的家人:“我与苏子由这人有几分来往,你信不信,只要你敢动苏轼,他定会要你千百倍奉还的!”
    这下,谢景温可不敢随便接话了。
    王安石扶额道:“不过苏轼这人的确是叫人头疼,我索性想个法子将他调
    走好了。”
    没过几日。
    朝中就传来苏轼的调令,将他调为杭州知府。
    杭州是富庶之地,知府又是正四品的官儿,这差事不管怎么看都是美差,王安石觉得他很对得起苏轼了。
    用他的话来说,苏轼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就是有苏辙这样个好弟弟,不然以苏轼的性子,只怕他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这等事儿,不管落在谁头上那都是一等一的好事。
    一是这是升官,为官者,品级越高,想要擢升就越难。
    二是如今汴京被激进派与保守派两派搅的是不可开交,若这时候能摘出去,等着风平浪静再回京,对谁来说都是好事一件。
    苏辙听说这事儿后是微微一愣,继而就明白王安石的来意。
    他对元宝吩咐道:“……你将我的库房打开,包几样好东西送去王家吧。”
    元宝应声下去。
    苏辙则起身去看望苏轼了。
    他比谁都清楚苏轼那犟脾气,朝廷的任命下来是一回事,苏轼肯不肯老老实实上任,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果不其然,苏辙刚行至苏轼书房,就听到里头传来苏轼的咆哮声:“我才不去什么扬州了!就算官家怪罪,就算我死,我都不会去扬州的!”
    “王安石这是做什么?使的是离间计吗?从前我就知道他不是什么好人,没想到却是个一肚子算计的小人……”
    苏辙走进去时,正好见着苏轼正举着一方砚台要往地上砸。
    也不知道是苏轼觉得乱砸东西不好,还是他觉得这方砚台太贵重的缘故,只见他高高举起砚台,竟迟迟舍不得摔下去。
    一看到苏辙来了,他将砚台抱在怀里,没好气道:“八郎,你说王安石这根搅屎棍子到底要做什么?”
    他只觉得自己是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如今一个个大臣看他的眼神怪怪的,更有人偷偷问他:“苏大人,我听说你的胞弟与王安石王大人有几分交情,莫不是苏大人升职一事是你胞弟在其中帮忙?”
    “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你这样做会不会不太好?我虽相信你的人品,可旁人不一定相信,大概觉得你摇摆不定,两头吃了!”
    苏轼连声直说自己冤枉。
    他说这事儿与自己半点关系都没有。
    可有人信吗?
    没人相信!
    “六哥,你向来聪明,难道会不知道王安石这是要做什么?”苏辙耐着性子与他分析,一字一顿:“如今我并未反对他变法,落在他眼里是支持他,如今有你这样一个刺头在,你说他是针对你还是不针对你?”
    “他索性将你调的远远的,这样汴京是什么局势,与你再没关系。”
    “从前我就与你说过他不是个有肚量的,正好经此一事叫你有苦说不出。”
    “毕竟他可以选择想法子将你降职,或者平调,却叫你擢升,你猜猜看他有没有报仇的意思?”
    顿了顿,他更是正色道:“六哥,我若是你,这时候乖乖去杭州当你的知府,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等着风平浪静再回来……”
    苏轼神情突然变得激动起来,厉声道:“王安石他休想!”!
章节报错(免登陆)
猜你喜欢: 替身十年!今离去,她却追悔莫及 宠妾灭妻?主母携崽二嫁权宦 我法师加奶妈,用七把剑不过份吧 血咒 真千金她又给人算卦了 错嫁高门,主母难当 陈平安沐婉橙 不死大帝 鸦青是一种颜色 女神的贴身侍卫 女神的贴身侍卫 我的天命娇妻 我的极品美女老婆 大明:我在明朝当县令 穿成继母后,我改造全家种田忙 女神的绝世高手 文案大全集 割鹿记 天倾之后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