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383章萧塔不烟小宝贝儿
…
「臣妾还有一桩大富贵想要献给官家。」
听见萧塔不烟此言,张纯立马就反应过来,她留了一手。
张纯微微一笑,『这小丫头,还挺有心机。』
对此,张纯一点都没有放在心上。
后宫有多勾心斗角,张纯再清楚不过。自她入宫以来,见过太多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些看似温柔娴静的妃嫔们,又有多少不是心怀鬼胎?为了争宠夺爱,她们什麽手段使不出来?
没办法,后宫佳丽三千只有皇帝一个男人。赵俣的后宫尤甚,有佳丽一万多就只有赵俣这一个男人。
后宫的勾心斗角,从不是个别女子的恶意,而是「万女共侍一夫」格局下的必然产物。皇帝是唯一的权力核心,他的关注不仅是情感寄托,更是生存资源的分配钥匙,这份唯一性,注定了后宫女子必须陷入争夺。
低位份者争的是立足根本。份例供给丶宫人态度丶居住环境,全凭皇帝的关注度定高低。若长期不得见,不仅月钱微薄,连宫中洒扫宫女都敢怠慢,冬日炭火缺斤短两,夏日冰鉴迟迟不到,甚至可能成为高位份者立威丶争宠的牺牲品,被随意安上「失仪」丶「不敬」的罪名,落得迁居冷宫的下场。
中位份者争的是地位稳固。她们虽有一定话语权,却时刻面临新人冲击。皇帝的新鲜感有限,一旦有更年轻丶更会讨喜的女子出现,过往的恩宠便可能迅速消散。为守住位置,她们需紧盯皇帝行踪,揣摩其喜好,或是在御膳房丶浣衣局安插眼线,及时掌握对手动向,用「截胡赏赐」丶「传递错信」等手段,阻挠他人接近皇帝。
高位份者同样难逃纷争。即便已获皇帝信任,也需防范「取而代之」的风险。其他妃嫔会联手针对,散播其「善妒」丶「干预朝政」的流言,或是在其掌管的宫务中寻找纰漏,藉故削弱其权力。她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一边维持在皇帝面前的完美形象,一边打压潜在威胁,才能保住现有的尊荣。
归根结底,后宫的纷争,是资源极度倾斜下的生存博弈。当一万多女人的命运,都系于一个男人的喜怒哀乐,勾心斗角便成了无需言说的生存法则,很少有人能真正置身事外。
当然,张纯肯定是这个例外。
如今她稳居贵妃之位,关键,她自入宫以来,小二十年间,始终荣宠不断,绝对是赵俣一等一的宠妃。
所以,她案上的茶永远是适口的温度,殿内的宫人连呼吸都放得极轻。
这样的张纯,实在没必要跟萧塔不烟计较,尤其是在张纯有意将萧塔不烟收到自己的麾下的情况下。
不过,张纯倒也好奇,这萧塔不烟所谓的「大富贵」究竟是什麽,『是奇珍异宝,还是什麽稀世珍馐?亦或是,她想借着这个机会,在官家面前再博一次好感?』
想到这里,张纯不禁轻轻摇了摇头,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意。她倒要看看,这萧塔不烟能玩出什麽花样来。
赵俣显然也被萧塔不烟的话勾起了兴趣,他目光中闪烁着几分期待,问道:「哦?此大富贵为何物?」
萧塔不烟也不再藏着掖着了,而是直截了当地说:「不知官家可听说过可敦城?此城中此时至少有二十万匹好马……」
可敦城是辽国西北路招讨司驻地,直面漠北阻卜丶乌古丶敌烈等游牧部族,依托城池与周边牧场的骑兵力量,构建起辽国北方的第一道防线,有效遏制部族叛乱,辽廷曾多次通过可敦城驻军平定阻卜部起事,避免漠北动荡波及核心统治区。
其地处漠北腹地,北接西伯利亚,西连中亚,成为契丹抵御喀喇汗王朝丶蒙古高原新兴势力的战略前沿,其凭藉「一兵多马」的常备骑兵(两万骑兵及配套战马),形成威慑力,保障辽帝国西丶北边疆稳定。
可敦城地处土拉河上游草原带,这里属温带草原气候,夏季降水充沛,牧草高度可达一米以上,且富含蛋白质与矿物质。据《契丹风土歌》记载,当地「春来草色一万里」,能满足大规模牧群的食草需求。冬季还有稳定积雪但不掩埋牧草(即契丹人所说的「牛马大熟」之年),既避免了「黑灾」(无雪导致牧草枯死),又防止了「白灾」(大雪覆盖草场),马匹越冬存活率远高于其他草原区域。而土拉河及其支流形成密集水网,又不仅为马匹提供充足饮水,还滋养了沿河的沼泽湿地,形成天然的牧马缓冲区,减少了疫病传播风险。
另外,契丹人视马匹为立国之本,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牧马管理制度,可敦城是该体系在西北的核心节点。
——辽朝设「总典群牧使司」及「诸路群牧使司」,可敦城更是配备了专职牧马官员,负责马匹的繁育丶训练与清点。据《辽史·道宗纪》记载,辽道宗时期仅全国官营牧马就达百万匹,可敦城作为战略牧场,占比超过五分之一。
还有,辽廷对可敦城的定位是「帝国最后的战略预备队」,通过制度强制保障了战马存量。辽圣宗时期规定「不论国家到了什麽地步,可敦城的两万骑兵都不许南下」,这支常备军配套的战马始终保持满编状态,且实行「一兵多马」制度(骑兵通常配备两到三匹战马轮换使用),仅军属战马就达四到六万匹。
而辽末金灭辽之战主要发生在东部与南部,可敦城因地处漠北,远离主战场,且有沙漠屏障阻隔金军,官营牧场未遭战火破坏。
再有,游牧民族「习俗便乘马,生男薄负锄」,男女皆善骑射,连后妃也「长于射御,军旅田猎,未尝不从」。
这种社会氛围下,可敦城周边的部族不仅为官府牧马,还会向辽廷进贡马匹,形成官私互补的牧马格局。
可敦城还是辽朝统治漠北的中枢,控制着阻卜丶乌古等多个部族。
这些部族以游牧为生,马匹是其核心财富,辽廷通过「纳贡」「互市」等方式,将部族马匹纳入战略储备,进一步扩充了可敦城的战马规模。
所以,可敦城凭藉天然牧场与官营牧马体系,长期储备数十万匹战马,这些战马不仅是西北驻军的生命线,更是契丹骑兵部队的后备资源库,使其成为战乱时的救命稻草。
除战马外,可敦城周边草原盛产牛羊,为驻军及漠北统治提供充足的肉食丶皮毛等物资,同时通过部族纳贡丶互市,汇聚各类游牧经济产物,成为契丹在漠北的物资集散中心,支撑长期驻军与统治成本。
虽说大宋现在已经开启了工业革命,但不可否认,现阶段的火车和汽车还远远无法征服广袤的世界,甚至无法穿过广袤的草原,战马依旧是这个时代无法被替代的移动生命线。
大宋的铁轨尚在铺设,从江南水乡到西北边疆,数千公里的疆域内,能承载火车的铁路不足三千里,绝大多数州县仍依赖古驿道连通,而战马,正是驿道上最可靠的动力核心。
驿站的驿卒们依旧骑着快马,将朝廷的政令丶地方的奏报丶商队的消息,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递。
即便是江南纺织厂生产的棉布,要运往西北边境的军镇,进入西域贸易,也需先通过漕运抵达长安,再由骡马商队转运,而商队中领头的向导马丶驮运货物的役马,仍是运输链条的关键。
还有,蒸汽轮船虽能航行于大江大河,却无法深入内陆的草原与山地,那些尚未被铁轨触及的区域,战马的速度与耐力,仍是衡量交通效率的核心标准。
对于大宋的军队而言,战马的战略价值更是工业机器短期内无法替代的。
新组建的炮兵部队虽配备了蒸汽动力的火炮牵引车,但在崎岖的山地与泥泞的荒原上,牵引车时常陷入困境,最终仍需依靠战马拖拽火炮前行。
骑兵部队依旧是战场机动的主力,即便士兵们配备了较为先进的火器,却仍需战马将他们快速投送到战场侧翼,实现迂回包抄。
这麽说吧,工业革命初期的大宋,虽已点亮了科技的火种,却仍需依靠战马来搭建起连接疆域丶保障国防的交通与军事网络。
去年,一场暴雨让从云地到燕地的铁路陷入瘫痪。云地运往汴京的三百列火车煤,本计划由蒸汽轨道车运输,却因铁轨被雨水浸泡后路基塌陷,几十列火车困在居庸关前动弹不得。
都转运使吕颐浩,当机立断启用备用方案——他从燕云二地徵集到了数万辆马车,又招募了大量的民夫,将车厢内的煤分装,由经验丰富的马夫牵引,沿着驿道旁的泥泞小路前行。这些战马蹄部裹着防滑的麻片,在湿滑的坡道上稳步攀登,即便遇到塌方路段,也能寻着山间小径绕行。
三日后,当铁轨仍在等待抢修时,运煤的马车已经完成装运,将那三百列火车煤运到了朝廷现调来的火车上,发往东京和江南,恰好赶上东京汴梁城和中原地区的供暖问题。
这场暴雨引发的交通危机,让大宋上下更清晰地认识到,工业革命初期的蒸汽交通工具,虽在平原与江河展现出强大运力,但在复杂地形与突发状况面前,战马依旧是不可替代的应急枢纽。
总之,虽然大宋已经开启了工业革命,甚至有火车和简易的汽车丶拖拉机诞生,但在短时间内,战马仍旧是大宋所需要的财富。
最关键的是,历史上,耶律大石正是得了可敦城的二十万匹战马,才让他有了西征的「底气」,支撑他在中亚建立西辽帝国,延续了契丹文明的火种。
大宋要想征服草原,有了这二十万匹战马,绝对如虎添翼。
甚至可以说,有了这二十万匹战马,大宋都可以去收复西域,西征中亚,乃至欧洲。
这麽一看,萧塔不烟还真是给赵俣献上了一笔大富贵。
见萧塔不烟说的是可敦城的那二十万匹战马,不论是赵俣,还是张纯,都认可了萧塔不烟所说的大富贵。
赵俣这个人,也是用人朝前。
见萧塔不烟有用,赵俣对她说:「来我这里坐。」
听言,萧塔不烟乖乖来到赵俣身边。
赵俣一拉,就让萧塔不烟坐到了自己怀中。
这时,赵俣才说:「可敦城这二十万匹战马固然不错,只是那里离我大宋数千里,中间又有草原沙漠,实难到达,爱妃可有办法助朕一臂之力?」
这也是辽朝都灭亡了可敦城那里还保留辽朝的数十万匹战马的主要原因,不然,这麽一大笔财富,不可能没人去争夺。
萧塔不烟要的就是赵俣这句话,她就坡下驴道:「臣妾家族世代为大辽巡视草原,家中多人常去可敦城,可为向导,官家再遣一支大军一同北上,定能夺取可敦城,将战马牛羊悉数带归。」
萧塔不烟这麽一说,赵俣哪还能不知道她这是在为其家族求情?
当晚,赵俣就让萧塔不烟侍寝,而且,只翻了她和张纯的牌子,没有第三个人,着实是好好疼了疼她。
次日,赵俣就升萧塔不烟为婕妤,并特赦了萧塔不烟的家族,而且将萧塔不烟家族的部分女性还给了其家族。
不仅如此,赵俣还接见了萧塔不烟家族的族长,也就是萧塔不烟的父亲萧立,跟他聊了聊可敦城的事。
可能是看到了赵俣的善意,也可能是接受了辽国灭亡丶大宋将成为中原和草原霸主这个现实,亦或是不想其家族覆灭想重现其家族的荣光,对于赵俣所问的事,萧立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主动跟赵俣说了很多赵俣并不太了解的事,表明他和他的家族想要为大宋效力的态度。
这次见面过后,赵俣就因萧塔不烟怀上龙种有功而封萧立为防御使,萧塔不烟的两个哥哥也被赵俣封了阖门祗候。
赵俣还赏赐给萧塔不烟家族一片地,以及一万缗钱丶一百匹布丶牛马羊各一百,供其家族在大宋立足。
萧立很懂事,主动上表,其家族愿意派人当向导,引宋军去可敦城,取那二十万匹战马。
如此一来,就剩一个问题了,派谁去办这件事好呢……
……
(本章完)